小吕和我是三年的同窗好友,毕业十年,感情如初。最近有件事儿一直困扰着她……
她说,那天,三岁多的儿子起床后一直叫冷,她赶紧帮他穿好上衣,还没来得及拉上拉链,穿裤子,儿子就发脾气不让她继续穿,还一直打她。劝说不止,她也拉起儿子的手打了几下。儿子就跑到一边,不让她碰,一个人执拗地站在一边死活要让爸爸帮忙穿裤子。
临了出门,儿子把小吕的鞋子递给了她,她二话不说穿上就下楼了。听见儿子一直在那嘀咕:鞋子怎么穿不上啊?小吕假装没听见,自顾自地下楼。
当她准备骑着车上班去的时候,耳畔响起儿子“咚咚咚”地脚步声。回头一看,儿子一屁股坐在后座上,让他下来,他不下,非得让吕送他到小区门口。
小吕做了自我剖析:“我无法接受儿子打人,便气得乱了方寸。其实,儿子在递我的鞋子、穿自己的鞋子以及坐到我车上不走的时候,是试图讨好我的表现,可我却不管不顾。突然发现,我在重蹈着我父母的覆辙,正走在他们曾走过的路上。我痛心,我懊恼,但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受过原生家庭长期虐待的孩子,心理阴影有多大,缺乏爱,缺乏安全感。即便长大了,见的人多了,遇到的事儿多了,也无法换位思考别人的立场。从小的不快乐一直笼罩着他们的一生,而他们的情绪也因日积月累得不到释放,最终不知不觉地反射到自己的下一代。
我为她的童年心痛,为她的遭遇揪心。她说她努力地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子,努力了十几年,却在面对孩子打人的时候破功了。
我说:你太在乎过去,太过于关注自己的感觉。看见自己固然没错,但你还没有看见别人,也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一下,使得你只顾着沉浸在自己愤怒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情绪不止影响一个人的判断,甚至能够轻而易举地左右我们的行为。正如吕,明知道儿子在向她示好,却无法越过情绪这道坎,正视儿子。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愚蠢;明知可为却不为,是可恨。
那么,如何做到不被情绪左右我们的亲子关系呢?
首先,情绪来临时,不要急于完成手上的事情,先深呼吸五次,让腹部的气流直达胸口再到嘴边呼出,而后吸取另一股新鲜的气流,慢慢让自己冷静下来。
其次,不止是自我剖析,更要付出行动,想了就去做。吕在当时已然领会儿子的示好,若她能冷静下来,与孩子适时沟通,想必在上班的路上会是欢乐的。
再次,认清事实。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由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慢慢地你只能望着他们的背影目送他们渐行渐远。因此,我们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你是我生的,就以一副长者的姿态教育他甚至恐吓他。这样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
最后,勇于向孩子坦诚,像同事、朋友之间平等地交流与对话。孩子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决定,我们只需要陪伴与配合。
在育子的路上,我们需要做个朋友,孩子的亲密朋友。把自己看见的、感觉到的详细地形象化地描述给他们,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关注着他们的感受,真真切切地看见了他们,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句:你很坏,你很棒!
例如:孩子把满屋子弄得乱七八糟时,我们可以这么说:妈妈看见了扔的一地的玩具,书桌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各种书本,床上的被子扭成一团。走进这屋子,妈妈感觉到压抑。你可以收拾一下吗?
这应该比直接来一句“你很坏”更容易让人接受吧!
育儿是一条漫长且艰辛的路程,犹如我们走过的每一条马路,不全是平整光滑的沥青路,也有凹凸不平的水泥路,甚至有泥泞不堪的土路。
育儿不易,且行且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