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题的来源是最近连续两天中我和我侄子的对话,他问了我两个问题,我给了他表层的答案,不过,秉持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理念,我想给他写一篇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1. 不要再把你的客户爆头了!
小 M 是我的侄子,他的领导安排他做个社群,去运营公司的客户。就在昨天,他突然问我说:
诶,叔叔,你能不能教教我,我「唠唠叨叨」的毛病怎么改啊?
我的群公告总是被我写得巨长,并且,怎么写都觉得不满意,都不自信了,怎么办啊?
(为了让你更好理解我在后文中的想法,特将「唠唠叨叨」四个字标注出来,这是我对他的深层模式——「求多」的识别。)
我随口说了一句:「那你写少一点就好了,写那么多干嘛?」
他接着卖萌:
呜呜呜,可是所有内容都很关键啊,客户必须要知道这些,才能享受到我们产品的真正价值啊!
「都很关键」这四个字,表明他没有区分出哪些信息是重点,也没有思考要如何将重点信息传递给客户。
表面上,他的问题出在「不知道如何驱动用户行为」,他误以为「一下
把信息都给用户」比「让用户在很自然的状态下渐进
获得信息」效果更好,所以,才会有错误的期待,进而导致情绪产生。
当时我的时间有点紧张,于是直接给了他一个解决方案:
- 不要期待通过一条群通知,让所有客户获得和自己一样的认知。你以为把所有认知都给客户,是你对他们负责任的表现,其实是你用户行为设计能力不足的借口。
- 找到最最最关键的 1 个要点,通过 3 句话去激发客户的行动,让他体会到这个要点,并对接下来的要点产生兴趣。
- 再给出相关资源,满足客户的兴趣。
- 让这个循环转动起来。
我跟小 M 说:「你是个运营啊,运营要反复调用不同的手段多次激发客户,而不是像传功长老一样,双手往客户脑门子上一放,对方就拥有了你 70 年的功力了。客户只会被你爆头,不可能一下子得到你想给的全部信息,甚至还可能是得不到任何信息。」
这不就是所谓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很多东西要「慢慢来,持续做」才行啊!
2. 其实,我想要的就是又多又好
早晨起来,发现小 M 又给我留言:
叔叔,我有点不自信了。
你让我不要唠唠叨叨,可是,我的唠叨其实不是真实的唠叨啊。
真实的唠叨是不假思索的一直说,我是一直想着怎么样能说得更清楚更有效果,
特地花了很多时间一直改,结果篇幅还变得越来越长……因为都是用心改的所以我还不舍得删。
看到这段话,我突然发现:
- 表面上看,他是唠叨;
- 深层次看,他不仅想要展示更多,还想要得到更高质量的结果,而能力目前还没有跟上,他却非要跟现实对抗;
- 内在模式看,他期待用「获得」来消除内心的「匮乏感」。
所以,问题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两层:在表面解决问题,以及分析深层模式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从表面上看,小 M 应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或者叫「价值观排序」。这都是专业名词,换成日常口语,就是小 M 必须重新梳理一下,哪些才是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在看,小 M 认为重要的事情有:
- 让自己一下子把结果做好;
- 一下子做很多事情。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多做好、做大做强」,可是,要实现自己想要的,需要的是成功概率更高的策略,和能够具体落地的行动啊。我从不相信,一个人只是去想想,就能成为强大的人。
所以,对于小 M 来说,重要的事情应该是:
能力提升 ——> 一下子做好、做多。
看上去是不是废话?这种道理谁不知道啊!可知道为什么却做不到呢?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能力提升必须从更少的「不可控因素」开始。当你的不可控因素越多,你就越找不到现实中问题的来源,提升也就会很慢。
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缩小不可控因素的方式,要么就是做少、要么就是做小。
所以,这个逻辑变成了:
做少、做小 ——> 能力提升 ——> 做好一个 ——> 做好多个
你看,很多人想要的最终结果是「多和好」,但是,一条通往目标之路,绝不会是笔直的,而是看上去弯弯曲曲的,实际上却是阻力最小之路。(更多内容,请参考:《永澄:反其道而行之,才是成功的方法》)阻力最小之路,往往是你所「期待」的反面:
- 想要多,就要从少开始;
- 想要好,就要从差开始;
- 想要美,就要从丑开始;
- 想要平衡,就要从变化开始;
- ……
3. 深入到内在模式再分析
上面的部分,是对表层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再深入到内在的「匮乏」模式,来看看小 M 是怎么了。由于模式下探,可能读上去有点「跳」的感觉,但是,你可以对照一下身边的人,看看他们这些表现,是不是由「匮乏」模式造成的。
这种模式的特点很明显:
- 从不主动思考「时间维度」。他们考虑问题,要么就只考虑眼下,觉得想要的太多,但是时间不够就做不到;要么就只考虑未来,注意力全部用来想象自己未来的样子,接着就产生了未来已经实现的错觉。然后,在两个极端里串来串去,各种耗损。
-
永远期待别人给自己答案。因为他们期待要立刻获得,所以,极度担心时间不够用,有着来自灵魂深处的「时间恐慌症」。时间不充分的压迫感,让自己不敢去投入行动获得新的经验,实现新的改变,所以,他们就期待有高手给他们答案,并且,他们只关心这样的答案:
- 如果能成,你必须要证明成功的路径;
- 如果不能成,你必须要立刻告诉我。
- 有更多的空想,而不去行动。他们必须在「脑海中」论证,这件事一旦开始投入就「一定」能成,否则,他们就不会去行动。而如果论证成立的话,他们依然不去行动,因为,他们会沉浸在那种自洽的愉悦感之中,他们论证了未来就认为未来已经到来。
- 被动模式严重,基本不会主动。因为沉浸在主观世界的精美构筑之中,根本不愿意到客观世界的荆棘和泥泞中去受罪,所以,他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开始行动,非常被动。因此,整体成果质量也不好,一旦没有外部环境的压迫,就会陷入到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困境中。
人们通常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匮乏」模式,这种模式会带来两种情况:
- 纠结、挣扎和折磨:在跑步机上拼命奔跑,但是却依然呆在原地。匮乏给人带来的对精神世界的想象,同时也让自己在客观世界中迟疑, 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下,非常容易产生内耗。
- 虚荣和伪装:行动质量很低,成果就不可能好,自己又担心没有时间,所以,就各种伪装,装得自己很厉害的样子,然后靠虚荣活着。而这种伪装就是骗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导致比较对象失调,越去和不如自己的人,就越沉沦于虚荣。而高手也懒得戳破他们,毕竟,活在虚荣里的人,基本没有竞争力。
在前几天《永澄:最近对「平和」的体验和理解》的第四部分中,我也讲到了匮乏模式,你也可以移步查看。
4. 如何一下子得到或者成为?
深层模式分析完了,再来看看我是怎么带着小 M 解决的呢?我用提问帮助小 M 澄清。
我:「M,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M:
我想要了解「一元化本子」如何帮助我更好地在因上努力、
帮助我解决「希望一下子做成很多事情」、
「非要一下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我真的很需要知道这个答案,我都写了 100 多页了,可是我还是没有成为我想成为的人啊!
这个孩子还是年轻,明明知道应该「因上努力」,但是,注意力却一直停留在「结果」上。注意力都不能转移到原因分析、行动校验上,结果怎么可能「一下子」产生呢?
我继续问:「你希望一下子做成很多事情,你能围绕着这个期待多说一点么?」
M:
我想要在自己非常喜欢的 Vlog 方面多努力,打造一个令很多年轻人向往的样子,把微博运营起来。
又想去知乎捞人;
又想多看完几本图书馆借回来的你推荐的书;
又想把社群的大家照顾好;
还想把你的公号……
还想学写作,还想学社群运营;
还想……
很有意思,每个人都期待成为高手、成为很厉害的人,却并不知道:一个高手拥有的不是自由,而是限制。高手知道自己哪个事情不能做 ,才能知道如何把有限的精力用到极少的事情上,以获得那份能力的持续提升,进而做到「无他,唯手熟尔」。
一个「被压抑」的人,比如:为了被老板认同不得不拼命加班的人,特别容易被「可能性」所激发。一旦鸡汤过来:「你的人生有无限可能,你可以的!」他就会忍不住地想象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
区分菜鸟和高手的方式就在于此。高手也会收集各种信息,他也知道做好一件事需要找到方向、澄清目标、想象愿景、构建产品、塑造品牌、打开通路、服务客户、能力提升、团队培养、持续迭代……
所以,他不考虑「可能性」,而是围绕着自己的「现状」,分析在所有的要点里,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从哪里下手可以做到「以少带多」?
高手想的都是「可行性」的问题。
我:「M,你期待一下子都做到,对你来说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M:
我现在很年轻啊,我得抓紧体验啊,这样才能更早地带动年轻人,成为他们羡慕和向往的榜样。
叔,我觉得你这样就很好啊。
每个人的每个时刻都在体验,所谓的「抓紧体验」指的是一个「更大的新经历」吧?其实,你能先把每个时刻的「体验」都充分挖掘,那就做到了抓紧体验了。(具体见:《永澄:创造 = 新体验》)。
这句话里有两个问题:
- 价值不清:想要变得更好带动他人,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更大价值呢?
- 活在未来:不仅仅活在未来,而且把注意力放在非常遥远的未来。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段子。有个初二的孩子,他期待自己人生要有一份幸福的婚姻,于是,他在上学的时候,每天都在考虑和班上的哪个女生谈恋爱,因为,他认为学习再重要,也要回归生活,婚姻是幸福生活的保证,他要提前准备。
你觉得,这个初二的孩子,和我的侄子小 M 有哪些相似点?
5. 改变,从信念开始
我:「同时做多件事,是你一下子获得很多结果的方案是么?」
当我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小 M 停顿了将近半分钟,我问他内在发生了什么,能否和我分享?
M:
不是的,这肯定不是一个好方法啊!同时做多件事,一件也做不好啊!
我也知道要结果的,可是,那个最大的在推进过程中,就有一些小的事情来了。
这些小的也很有意义啊,所以,我就去做了。
就这样,事情越来越多了。
我也不想同时做很多事情啊!
「最大的」在推进中,有一些「小而有意义」的事情加入,于是事情变多,于是变乱。你看他的逻辑,本来还挺能抓住重点的,但是,很快就陷入到了系统紊乱的状态。等到受不了的时候,就到处找人帮忙,然后,停下来找到重点,兴奋地开始之后没几天,就再次陷入这个循环。
既然是个循环问题,只用「抓重点——变混乱——再规划」是不够的,要找到关键的突破口,彻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改变,从信念开始。如果想要获得改变,要先把自己的信念给调整过来。
核心信念:一次做好一个。这个道理已经有无数人讲过了,可是,这里有一些细节要明确一下:
- 做什么?芒格说:「如果你想要,就先让自己配得上它」。你可以要很长远的东西,在脑子里想想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通过「具体行动」而要的东西,要让自己「配得上」,也就是能要得到才行。所以,你可以想要成为一个影响他人成长的人,这可以随便想,如果你要具体做事情,比如,让公众号用户增加 10000 人,那你就先问问,拥有一万用户的人,他们大约拥有什么基本能力、资源,你要如何才能拥有这些用户。如果怎么都想不到,完全没有任何思路,那干脆从 100 个用户做起。想得多,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 做好是什么意思?做好,就是让成果可以发挥作用。做事情要有成果的,这个成果可以为自己、为组织、为社会提供价值,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为组织带来更好的收益、给社会带来更好的发展。所有的成果必须要组合到另外一个系统中发挥作用。所以,你必须投入时间精力把成果取得,然后再做下一件事,让那个成果可以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价值才行。如果,成果没有拿到手,就去换下一件事了,看似出了很多力气,可是都是无效的、白费力气。
- 做好一个是什么意思?在任何一堆事情中,总能找到最重要的那一点,找到那一点并将自己的注意力只投入到这件事上,让它的成果带动其他事项发展,这是一个高级逻辑。如果什么事情都做,那不见得有效果。做多是高概率的错啊!建议看看《精要主义》一书,理解一下做少得多的策略,不要再活成冤大头的样子,非要拼命做得那么多,却得不到什么结果。
并且,用这个信念,可以形成一个方法,「成果导向思维」而形成的方法:
- 把所有你想得、你担心的事情都忘记,什么都不要考虑。
- 问问眼下你要做成一件什么事情?得到一个什么成果?具体是什么样的成果?你要什么时候得到这个成果?
- 去做,围绕自己想要的去做,直到把成果取得。
- 如果遇到问题就反思,如果没有问题,就继续「1-4」步骤。
看上去有点傻傻的,好像什么都不想就去做事,可是,这却是最好的保护注意力、在客观世界取得真实成果进行验证的方法。 你不会再想得多、做得少,只要你去做,结果会给你答案的。
6. 结尾
其实,要改变「一下子得到」、「一下子成为」这种整体信念,要改变的内容很多:
- 底层模式:持续发现自己的匮乏模式,去找到这种模式的舒适圈,并且找到错误假设,慢慢更新;
- 基本信念:做好当下,未来才能到来;一切都要落地在行动上;行动的方向要指向目标,而不是其他担心、焦虑、害怕的部分;一次做好一个;
- 能力调整:设定目标,并能以客观现实为反馈进行反思;反思,从每一次行动结果找到可以优化的部分;找到更好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不断实现自我迭代。
今天,我只是给了一个信念调整的要点,这个要点对我的小侄子很适用,他立刻知道要把注意力带回到现在能做什么事情上了,所以,他回去做了一个分析:
- 罗列:我现在想要的、需要的、必须要的事情都有哪些?
- 结构:如果按照不同结构划分,我要如何把罗列的事情区分开,找到关系?
- 精要:如果只做一件,我要先做什么呢?
我发现,他的行动已经从「沉浸在对未来的怀疑」转而指向到「现在自己能做好什么」上了,我就知道,他又回到正轨了。
时间是个伪概念,我们所拥有的只是这一刻,你的行为只能在这一刻发生。所谓的过去、未来,都是身体、情绪、头脑的共同作用后的电信号而已。所以,把一切注意力都投入到现在这个时刻,跟自己说:「去做吧 ,就在此刻!」
你会发现,最终不是我们走向未来,而是未来来到我们的当下。 做好这一刻,未来才能到来。
附
想了解下:
- 你有没有明白自己不能一下子拿到最终结果,需要一件件小事扎实推进,却还是还没做到的情况?这个情况如果多次出现,你有哪些应对方案?
- 对于这样的事情,你期待一下子都做到,对你来说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期待你的答案。
另外,关于今天这个主题,你有什么想要扩展的话题,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中告诉我,我们会挑选大家最关注的一些话题书写后续,另外,Up小姐姐可能还会为提出这个选题的你准备其他小惊喜。
Team
- 选题书写:易仁永澄
- 编辑团队:狂奔的麦克、流水、伊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