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友群里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想起去年自己曾经买过一套林语堂先生的书,里面好像有这本。看看,果真有。乍看到书名,以为会是一本散文集之类的,翻看才知道是小说。孤陋寡闻了。
开始阅读,给人的感觉是文字很舒缓,就像是在拉家常。因为书本身就是从博雅到好友老彭家吃饭开始的,途中还有和各熟人的招呼之语。慢慢的,女主人开始出场,又是聊天式的把情节向前推动。整个故事行进的过程中不乏浪漫、委婉、安逸等字眼。但是读着读着,感觉开始发生细微的变化。因为在这平静之下掩盖的是残酷的战争,掩盖的是国仇家恨。整本书,以博雅和梅玲的爱情发展为主线,在讲述二人爱情故事的同时,也通过不同人的眼睛、嘴巴在为我们讲述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的抗日浪潮。从北平到天津,从天津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抗日战争的烽火点燃了,甚至修滇缅公路这样的历史事件也通过博雅和梅玲的爱情展现出来。上至蒋介石、宋美龄、汤恩伯这些大人物,小到难民群里的一个患病小姑娘,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陈奶奶,每个人都被这场战争牵动着。“因战争,受创的灵魂在一起。”就这样,故事的节奏随着博雅梅玲二人的爱情而变动,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变动,而且节奏越来越快,恰似一首乐曲。是战争把各色人等的心聚在了一起。“看大家彼此互助,仿佛灾民的悲剧就是自己的一般似的。在全国大难中,个人的界限完全消失了。”
曾读过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语言于舒缓中透着幽默,幽默中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味儿。在这部书里同样有如此的体现,比如对博雅书房的描写。“墙上挂着两个汉代鹅大铜镜,几幅书法,还有一张小鸟在枝上凝望着大蛇的水墨画。一张茶几强摆着全套的“宜兴”陶土茶具,书架顶上排满古怪的小玩意儿——生锈的古剑啦,一个绿色的小铃铛啦……”一个古典的书房范儿。还有典型的园林的描写,女士着装的描写等,都显示出了作者自身的文化底蕴。
整部作品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中西文化的双重渗透。女人既有以玉梅为代表的,表现中国传统女人的含蓄,恪守着女人的职责,也有以凯南为代表的受过西式教育的现代女人;还有像梅玲这样的在传统里长大,在现代里生活的中西方集于一身的女性。包括对于日常人们生活的描写,也不乏中西文化的影子。
读到这本书时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孩子们正在读的《四世同堂》两部书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两部书的写作风格却截然不同。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了京腔京韵,而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却在传统中还透出浓浓的现代味。但是他们的情怀是相同的——爱国!
故事的结局不知道是喜是悲:主角梅玲放荡不羁、个性飞扬的背后,是经过战争磨难的坚强不屈。乱世见真情,战争年代丹妮和博雅的爱情终于以二人的婚姻结束,也算是修成正果;但是他们二人的婚姻是在博雅去世后才开始的。爱情以婚姻结束,婚姻从死亡开始,亦喜亦悲的故事结局给了人回味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