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过期权的人应该都知道隐波这个词。这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初学者不容易理解。同时它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做期权投资不可不知。
隐波的全称是隐含波动率,翻译自英文 implied volatility。这个翻译是非常失败的,有点误导。“隐含”这个词给人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其实,implied volatility 真正的意思是“推算出来的波动率”。这一节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是怎么推算的。
上一节我们提到在理论上 call 的价格可以由函数 C=C(S, t, σ) 来计算。然而这个模型有几个比较大的缺陷。
(1)模型过于简单,有些因素没有考虑在内。举个例子,上市公司会定期发布财报。投资者们都知道,财报发布之后股票价格大概率会暴涨暴跌,所以,在财报发布前夕,期权价格已经涨得很高。但是,那时候财报还没发布,股票还没开始波动,波动率还是原来的波动率。也就是说,即将到来但还没到来的波动率已经反映在期权价格里面了。我们的模型没有考虑这个因素。
(2)在函数的3个输入参数之中,股票价格和时间可以精确测量,但是波动率不可以。波动率是一个模型理论参数,这是一个未知的量。当然,我们可以用历史数据对波动率做估计。但是,你可以用1个月的数据来估计,我可以用6个月的数据;每个人使用的数据的频率也可以不同。并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统一的方法来估计波动率。
(3)即使我们能精确地计算出波动率,我们把波动率代入 call 价格函数里面得到的仍然是期权的理论价格,和实际价格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等式C=C(S, t, σ)里面有4个变量,除σ以外的其余3个都能精确测量。我们把期权实际价格、股票价格和时间的精确值代进去,就能得到一个关于σ的方程。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解方程把σ求出来。在理论上,我们是希望用σ来预测期权价格。在实际上,我们是用期权的实际价格反推出σ的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模型和期权实际价格 imply 了σ,所以我们把这样反推出来的波动率叫做 implied volatility,也就是隐波。简单地说,隐波的含义就是:在理论上,波动率是多少的时候,我们的模型能刚好计算出期权的实际价格。
因为隐波是从期权实际价格反推出来的,所以它就大致反映了期权价格是被高估还是低估。这对于实战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是买方,我们希望买隐波低的期权;如果我们是卖方,我们希望卖隐波高的期权。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1)里面提到的财报的问题。在财报发布前夕,虽然真实波动率还没变化,但是期权价格的上涨会反映在隐含波动率里面。事实上,所有模型没有考虑的因素都会归结到隐波里面。
小结一下。我们一共有三种波动率。首先是作为模型参数的波动率,这是一个未知的量。如果我们用历史数据对波动率做估计,我们就得到历史波动率。如果我们用期权实际价格反推出一个波动率,我们就得到隐含波动率。真实波动率和历史波动率是对股票而言;隐含波动率是对期权合约而言,一个合约有一个隐含波动率,一般来说互不相同。
现在,函数C=C(S, t, σ) 有两种解释。如果我们把真实波动率代进去,我们就得到期权的理论价格;如果我们把隐含波动率代进去,我们就得到期权的真实价格。在以后的讨论中,如果不做特别说明,我们采用后一种解释,即认为 σ 是隐含波动率。
(此文为本人原创,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