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8年8月23日,窗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前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简称美职篮。)球员乔·布莱恩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家中,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三个孩子,是个男孩。
虽然在赛场上,乔·布莱恩特攻可摧城拔寨,守可固若金汤,但有件事却难住了他——给娃取个好名字。
乔·布莱恩特拿起桌子上的笔又放下,常年征战赛场让他的手指关节异常粗大,握笔都成了问题。苦思一天无果后,饥肠辘辘的他做出了重大决定,先吃饭!
沿着特拉华河一路狂飙后,乔·布莱恩特来到切萨皮克湾边上的一家牛排店。
“哦,我的上帝啊,亲爱的乔先生,您可是好久没来了。”酒保热情地递过菜单。
“哦,伙计,别这么说,有今天的推荐菜吗?看在上帝的份上。” 乔·布莱恩特窝在宽敞的皮沙发里,揉了揉突起的太阳穴。
“啊哈!您真是来着了!我尊贵的客人,我们的厨师刚刚研发了一道日本牛排叫‘Kobe(科比)’牛排,好吃极了,您要不要试一试?”酒保指着菜单上位置最突出的一道菜,旁边写着Top recommended(店长推荐)。
“Kobe……牛排,Kobe……”乔·布莱恩特喃喃自语地思索着什么。
“哦,伙计!你的牛排可帮了大忙了,我爱牛排!”突然,乔·布莱恩特大喊一声,冲出了牛排店,留酒保一人在风中凌乱……
当然,同时另一个人内心也是凌乱的。那就是乔·布莱恩特的儿子,因为他以后的名字就叫Kobe,全名科比·布莱恩特。
(2)
诶?不是要讲“让我止步不前的两个字”么?我座右铭都准备好了,你就让我看这个?!
别急,好饭不怕晚。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让读者更走心——伟大的文学家XX老司机。
科比六岁那年,他爹就把家搬到了意大利。这也是NBA球员的老套路了:20郎当岁打NBA;30岁左右开始欧洲、亚洲淘金(后者的竞技水平要比NBA差得多);直到打不动了,就退役开店、投资。科比他爹乔·布莱恩特就是因为年龄和伤病问题无法再适应NBA的快节奏,因此到意大利的篮球市场淘金。
一天,少年科比像往常一样到蓝球场玩耍,一个技术高超的意大利土著熊孩子不断挑衅科比,虽然面对比自己身高体重都有优势的意大利少年,科比没有畏惧,他俩进行了篮球决斗——单挑。各种闪转腾挪,力量和技术的碰撞过后,科比输了。小小的失败让科比看到了自己不足,因此,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标准,他每天的训练量成倍的增加……
三个月的苦练过后,少年科比轻松击败了那个熊孩子。他一下子爱上了那种感觉,他继续寻觅新的对手,不断刷新着自己的标准,配套更大量的训练,就做一件事,把他们一一击败。
(3)
比劳动力输出更高级的是资本输出;比资本输出更高级的是技术输出;比技术输出更高级的是标准输出。同样在1978年,一个深谙此理的亚洲国家,受不了标准低下的内循环,开创性的选择一条新路——改革开放。
这次改革的核心虽然是开放,但没有比较哪来的提升?所以其政策的主攻方向还是标准。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提升磨合自己国家在各项产业上的标准。小到一个文具的制作工艺优化,大到机场、火车站的规模扩大和标准提升;具体到迎宾先迈哪条腿,抽象到国家法制的国际化推进。
大浪淘沙,虽然借着政策的东风,各种工厂像雨后春笋般遍地都是,可是真正做大、做强、成气候的企业无一不是在高标准上下功夫的。历史像把割草机,把不能与时俱进持续提升标准的企业,剪个干净。
虽然这个国家被人说成是长于借鉴和模仿,但面对与外国近100年的工业发展差距,那些做法的背后有太多的无奈。可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人们渐渐发现,这个国家已经不再是东抄西搬的后进生了,他开始订立一些的标准,甚至有些标准别国还不得不接受,比如:高铁、亚投行、一带一路。
没有错,这个亚洲国家就是我们亲爱的祖国。因此,有经济学家说“前30年,中国经济腾飞靠的是‘中国速度’,以后30年中国经济想要继续腾飞,靠的一定是‘中国标准’。”
(4)
1991年,13岁的科比随着退役的老爸回到了美国,也因此开启了一段属于他的传奇之旅。
在位于费城郊区劳尔梅里恩高中的四年里,科比打满了所有的5个位置,并率队取得了77胜13负的纪录。
在adidasABCD训练营,科比获得了1995年高中生MVP奖。
高中的最后一年,科比带领球队拿到了50年来第一个州级冠军。他场均能够得到30.8分,12个篮板,6.5次助攻,4.0次抢断和3.8次盖帽的恐怖数据,也因此带领劳尔梅里恩高中取得31胜3负的傲人战绩。
科比高中生涯结束后,超越了威尔特·张伯伦(Wilt Chamberlain)和莱昂·西蒙斯(Lionel Simmons),以2883分打破了宾夕法尼亚州东南地区的高中得分纪录。并拿到了包括奈史密斯年度最佳高中生球员、佳得乐全美年度最佳高中球员、麦当劳全美最佳阵容、今日美国全美第一阵容球员等奖项。
他的高中篮球教练格雷格·唐纳(Greg Downer)对他的评价是“具有统治力的全能球员”。
在他进入NBA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以下是他战绩中的一小部分。
奥运会冠军:2次 ;NBA总冠军:5次 ;NBA得分王:2次 ;NBA西部冠军:7次 ;NBA总决赛MVP:2次 ;NBA常规赛MVP:1次 ;NBA全明星赛MVP:4次 ;NBA全明星赛扣篮大赛冠军:1次 ;NBA全明星:18次
面对诸多荣誉,他是这样说的:“我不允许自己退步,事实上我每一天都在和自己的标准较劲,我总觉得自己能做的更好,因为标准的逐渐提高,我总是不断的督促自己,积极点再积极点,要问我为何如此酷的原因,我却想问你,你见过临晨四点的洛杉矶吗?。”
(5)
没错,这是个强调努力,奋斗的年代,这是个充满拼搏味道的时代。很多人都励志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富二代,可是你有没有思考过努力和奋斗是目标还是结果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思考一个现象,为什么好多人都有努力的意愿和成功的企图,但最后却逐渐掉队,让“梦想的路上,其实一点都不拥挤”这句话爆红网络。
试着回想你上学时候,当你想把某门课考到100分,最终你很可能收获的是80-90分;当你想把某门课考到80分,最后你很可能收获的是60-70分;同样当你只想把某门课考到60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不及格。
上述情况在心理学角度讲叫“期待效应”。它指的是你的某种期望可以引起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如果你想拿100分,那么你为之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肯定比目标是60分的要多得多,这种变化在外人眼里,就是所谓的努力和奋斗,只是你会很享受那个过程,没有那么明显的感受罢了。如果说非要有个什么可视的衡量依据,那就是以前你特别爱看papi酱的搞笑视频,但进入那种状态后,你会突然发现,手机微信中的papi酱公众号右上角出现了带着两位数字的小红点,追逐目标让你忘记了娱乐,因为娱乐对你来讲反倒是种负担。
这时你会发现,努力它不是一个目标,而是实现某种标准的结果。但人们往往把努力当成目标,“我要努力,我要奋斗!”。可是你别忘了,人性是懒惰的,与之相悖的目标能坚持多久?最终很可能是“努力不过三秒”。
(6)
那什么是符合人性的目标呢?那就需要你找寻发自内心的一种心理期许。比方说你就想成为作家,成为自由职业者,成为斜杠青年,那么当你要去实现这样的心理期许时,你会做大量的准备,学习各种姿势。
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你想为未来铺垫,你就不会再想玩什么,吃什么,撩哪个妹子这样的问题了。那么,这个铺垫的过程就是常人眼里的努力。
还说之前的工程师考试。我同事阿凯北京人,拆迁户,家里有车有房有钱,对工作很不上心,用他的话说,上班纯粹是为了体验生活。
但是有一样,他对于职称评级是很上心的,老早就开始打听和考试相关的一切消息。在距离考试还有半年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着手复习了。之后上班基本上就是抱着书看,写写画画,书皮都翻烂了。甚至在考试前一个月还请了假,全力复习,那劲头和高考没啥两样。
好,他的目标是通过工程师考试,拿到那个职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和平时是判若两人的,他为考试付出的努力是十分惊人的。当然了,结果也不错,他高分通过了考试。可是考试完了之后,他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上午几通电话,下午两部电影。
我问他为什么对工程师这么上心。他说家里虽然是拆迁户有钱,但是父母学历都不高,他从小就想摆脱这种“低知”状态,自己一定要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是典型的没啥想要啥,就是在这种强烈意愿的心态支撑下,在别人看来的惊人努力,在他自己而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
(7)
当然了,有过的就有没过的。没过的又是怎么一种状态呢?小崔、阿哲分属标准定制的两种反面典型。
小崔在考前总和“考试过来人”交流,希冀得到考试秘笈。可是基本上,过来人都会很“谦虚”的说:“没啥,我都没怎么看书,考前随便翻一翻就过了,简单。”因此,小崔信以为真,也是考前随便翻了翻,最后分数给他的“随便”打了一个红红的叉。
这是典型的标准错位。也就是说把别人的经验定成了自己的标准,认为别人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获得成功,自己主观认为“我也行”。可是,首先每个人的学习力是不一样的,单位时间内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个层面,别人的标准或者经验是不值得借鉴的。其次,别人说是那么说,可他怎么复习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考前他经历了魔鬼地狱式复习,只是碍于面子,不愿意告诉你真相罢了。
考前,阿哲最常说的一句话是:“60分万岁。”因此,阿哲在复习时也是不紧不慢,看看歇歇,没有形成复习惯性,没有搭建好知识链条。毕竟中国的应试教育就考一点——熟练度。不熟练就意味着题目模糊,看见哪个都像答案,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结果阿哲考了42分。
标准的高低,决定了你复习的强度,这主要源于心理期许。就好比上体育课,老师说今天跑1500米,同学们都叫苦不迭,最后坚持跑完1500米的人,可能只有一半。
但如果老师说今天跑3000米,同学们同样会叫苦不迭,最后坚持跑完3000米的人,可能也只有一半,但是跑完1500米的绝对比上面目标是1500米的人多。而阿哲就属于标准定的太低了,虽然也能坚持复习,但相比之下的投入的程度差了好多,这种差距就体现在了最终的分数上。
(8)
因此,大到企业、国家,小到个人成长,让你止步不前的其实就是这两个字——标准。再往深挖,让你匪夷所思的是,这里面居然基本没有“努力”什么事。
因为当你想要达到某种标准的时候,在那种持续付出的过程里,你是快乐的、充实的,而努力则是很费力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你感觉自己在努力的时候就是你开始抵触的时候,这时候你就需要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要努力了。甚至于说,当你全力奔跑的时候,让你停下歇歇,玩玩,你反而觉得那才是一种负担和负累。
在一个不断追逐高的人生标准的人眼里,那些热衷于玩耍、纵情潇洒的人才需要很努力。因为他是做不到那样肆意消耗人生的,他很抵触那样的状态,对他而言,他需要很努力的去玩儿,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标准,积极地做事情,反而是一种轻松的、惬意的状态。
绝大部分时候,你在做别人也在做,当你的标准比别人低的时候,你能收获怎样的进步?当你的标准和别人一样的时候,相对别人而言,你还是在止步不前。只有你的标准比别人高的时候,你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斩获。切记让你人生止步不前的这两个字——标准,因为它们将会伴随你的一生,融进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位德国的哲学家曾说:“对于未来的未知是我们的动力所在。”
我却觉得这句话值得商榷,真正的动力来自于不断提升的自我标准,因为它能够督促我们不懈怠、不“狗带”。而未知带给我们更多的则是迷茫和惶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