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全国首届“深度语文”研讨会在运城国际学校举行。我有幸旁听了严盈侠老师的《项链》一课。严老师指出这是一个现实版的《灰姑娘》:
都在描述女孩的共同梦想:渴望被爱、被尊重、被关注
都是去参加宴会,都想博得关键人物(王子 / 部长)的关注
都有一件本不该丢的东西丢了(水晶鞋 / 项链)
虽然故事结构相同,但《灰姑娘》是浪漫主义的童话,因此有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而《项链》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因此有一个讽刺的悲剧结局。
我虽然不是像严老师那样的文本解读高手,但作为一名程序员,我天生对数据非常敏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故事情节中存在一个重大的漏洞。课后就此问题和一些老师交流讨论,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半夜醒来,在床上思索良久,突然想通了,于是坐到桌前,写下此文。
一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已经过着中产阶级生活、却还向往贵族生活的女子,在一次舞会中弄丢了借来的项链,为了面子选择隐瞒真相,借钱买了一条项链还回去,随后用十年时间还债,最后才得知这条项链原来是假的……
我先来说说我注意到的两个关键性数字,以及由此发现的逻辑漏洞。
她思索了好几秒钟,确定她的盘算,并且也考虑到这个数目务必可以由她要求,不至于引起这个节俭科员的一种吃惊的叫唤和一个干脆的拒绝。末了她迟迟疑疑地回答:“细数呢,我不晓得,不过我估计,有四百金法郎,总可以办得到。”
他的脸色有点儿发青了,因为他手里正存着这样一个数目预备去买一枝枪,使得自己在今年夏天的星期日里,可以和几个打猎的朋友们到南兑尔那一带平原地方去打鸟。
女主提出需求时考虑了好几秒钟,并担心男主会干脆地拒绝,以至于要“迟迟疑疑”地说出来;而男主呢,在听到这个数字时也是“脸色有点儿发青”。可见,400法郎对男主和女主来说,都是相当可观的一笔钱。
然后呢?项链丢了,他们倾家荡产、甚至借了要两个人用十年才能还清的债务来赔偿:
骆塞尔本存着他父亲从前留给他的一万八千金法郎。剩下的数目就得去借了。
他动手借钱了,向这一个借一千金法郎,向那个借五百,向这里借五枚鲁意金元,向另一处又借三枚。他签了许多借据,订了许多破产性的契约……
等一等!这里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既然家里有18000法郎,为什么夫妻二人会对区区400法郎表现出如此的态度?
男主既然有这样一笔巨款,为什么拿一点小钱出来给妻子置办一身行头,或者满足自己打猎的小小梦想,会这么纠结?
二
400法郎比起18000法郎来是个什么概念呢?只有2.22%,也就大概50分之一。考虑到18世纪的法郎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所以我们还是换算成人民币,这样大家更好理解一些:
《项链》写于1884年,根据1895年中国向法国的借款条约,当时4法郎=1两白银,1两白银≈800人民币,那1法郎≈200人民币,400法郎≈8万人民币,18000法郎≈360万人民币
360万人民币就是放在现在,也不得不说是一笔巨款了。我们先不考虑通货膨胀、货币汇率变化、生活成本变化等等因素。因为毕竟人们看待钱的价值的眼光是相对的,这取决于你一共有多少钱。8万元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个大数目,而对马云来说可能就是个笑话。
手里拿着360万,老婆问他要区区8万之数,真的会担心把他吓到吗?老公又真的会因为老婆向他要这么一笔小钱,而“脸色发青”吗?听上去是不是很荒谬?
这笔钱的出现,直接推翻了前面的所有情节的合理性。我们再来看看男主当时的反应:
他的脸色有点儿发青了,因为他手里正存着这样一个数目预备去买一枝枪,使得自己在今年夏天的星期日里,可以和几个打猎的朋友们到南兑尔那一带平原地方去打鸟。
既然手里已经有了360万,为什么还要可怜兮兮地“存”出8万来,准备去买一枝枪?干嘛不直接买呢?
男主女主是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有这笔钱?如果知道,他们为什么不用这笔钱?为什么他们对金钱的态度和自己的实际身家不匹配?
在这个细节上,是莫泊桑出现了不小心的疏忽,还是故意如此设计?
三
莫泊桑作为一代文豪,我觉得不太可能犯下这么明显的逻辑错误。那么,这里会不会是抄写或者翻译错误呢?
如果把这18000法郎改成1800法郎,那一切就都变得顺理成章:
家里只有36万,老婆突然想拿8万出去买衣服,只是去参加个舞会就要动用家里五分之一以上的储蓄,这当然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自然是要慎重考虑。
若是把祖传的房子变卖了获得18000法郎,那也情有可愿:
再怎么想撑面子,也还得过日子,房子虽然值点钱,也不可能卖了房子去买衣服穿。可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关头,也只能把房子卖了还债。
和王开东老师交流时,他认为这种名著经典的流传版本,不太可能出现抄写或翻译错误。但我还是不死心,通过Google找到了法文原著,并用Google翻译如下:
Loisel possédait dix-huit mille francs que lui avait laissés son père. Il emprunterait le reste.
Loisel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一万八千法郎。 他会借用其余的。
好吧,莫泊桑原本就是这么写的。可这是为啥呢?
四
既然这18000法郎遗产是客观存在的,那怎么解释男主和女主之前对那400法郎表现出的态度?他们到底知不知道这笔遗产的存在?
文本中浮现的问题,还是要从文本中去找答案。
让我们再审视一下这18000法郎的出处:
骆塞尔本存着他父亲从前留给他的一万八千金法郎。剩下的数目就得去借了。
既然这笔遗产是“父亲从前留给他”的,也就是说:男主一直知道有这笔钱的存在。
既然知道有这笔钱,那为什么不用呢?那么有没有可能是,这笔遗产虽然存在,但是并不能用呢?
在和严盈侠老师、杨超老师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们认为这有可能是当时法国一种社会习俗和意识形态:
遗产不到万不得以,是不能动用的。莫泊桑认为这是大家公认的规则常识,所以就没有多加笔墨去描写。
然而,我们知道在《珠宝》中,丈夫拿了妻子的遗产就去花天酒地。此外,莫泊桑还专门写过一部小说《遗产》,描写一对夫妻为了继承遗产,却总是无法怀孕,最后不惜让妻子和别人上床,最终生下孩子获得遗产的闹剧。而拿到遗产后,这对夫妻马上就买房置地,开始挥霍无度……
从这两部作品来看,至少在莫泊桑的作品里,“遗产不能轻易动用”这条原则是不存在的。
那就奇怪了:明明家里有钱,为啥不用呢?
渐渐地,一个细思极恐的可能性,在我的脑中浮现出来……
五
让我们再次回味一下《项链》原著中,塑造的丈夫形象:
对当下的生活十分满足(相比之下,妻子是不满和抱怨)
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愿望,去实现妻子的愿望
当发现项链丢失时,没有埋怨过妻子一句话
当确定无法找回项链后,毅然选择和妻子一起奋斗十年
……
这个男人也太完美了,完美到根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更不可能的是,在莫泊桑的作品里存在。
莫泊桑一生著有350多部小说,其中又以讽刺作品居多。在这些作品里,几乎所有人都是他讽刺的对象,几乎不存在有一个正面人物。比如在《珠宝》中,莫泊桑就是先描写了一个完美的妻子形象,然后进行了大反转:
妻子在外偷男人,然后在家扮演一个百依百顺的完美妻子形象;直到她死了,真相才浮上水面。
《项链》同样也是一部讽刺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珠宝》的姐妹篇。那么莫泊桑为什么要在一部讽刺作品中,专门塑造出这么一个贯穿全篇、没有任何反转的完美男性?这种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否则就不符合莫泊桑的写作风格。只有下面这样的情节安排,才像是莫泊桑的讽刺作品:
男主因为不可告人的目的,向妻子隐瞒了这笔遗产,同时扮演了一个完美的丈夫形象;直到项链丢了,一切真相才浮上水面。
在《珠宝》中,丈夫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妻子能用他的微薄收入,让他过上优质的生活。同样在《项链》中,妻子也从来没有想过丈夫只是一个小职员,为什么家里还能请得起佣人。这钱哪里来的?
在我看来,最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
男主从父亲那里继承了18000法郎,却一直瞒着妻子不让她知道这笔钱的存在,更有可能的是隐瞒了这笔钱的实际数额(比如只说有1800法郎)。
一件事情,你要么知道,要么不知道,要么明明知道却装作不知道。
六
这样一来,妻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她认为丈夫的财产很有限,所以400法郎在她看来是一笔巨款,提出这个需求时她很迟疑,怕吓到她丈夫:
她思索了好几秒钟,确定她的盘算,并且也考虑到这个数目务必可以由她要求,不至于引起这个节俭科员的一种吃惊的叫唤和一个干脆的拒绝。末了她迟迟疑疑地回答:“细数呢,我不晓得,不过我估计,有四百金法郎,总可以办得到。”
然而,丈夫居然真的被这个数字“吓”得脸色发青了。随后他告诉妻子正好攒了这么一笔钱,是准备买枪用的,毫不思索便作出了牺牲的决定:
他的脸色有点儿发青了,因为他手里正存着这样一个数目预备去买一枝枪,使得自己在今年夏天的星期日里,可以和几个打猎的朋友们到南兑尔那一带平原地方去打鸟。
然而他却回答道:“就是这样吧。我给你四百金法郎。不过你要想法子去做一套漂亮的裙袍。”
真是轻描淡写啊!请允许我来为男主翻译一下潜台词:
亲爱的,我存了好久才攒下这一笔钱,本来是准备实现我的梦想的。但是既然你也有梦想,那么我愿意放弃我的梦想,来实现你的梦想,这笔钱拿去吧!
丈夫明知道自己身家底细,这笔钱在他看来并不大,但却又故意装得“脸色发青”;然后又以爱之名、轻松随意地决定了牺牲自己去成全妻子的梦想,让后者感动得涕泪横流……
什么是影帝?像男主这样的便是了。
我们再来看看原著里,当他们走投无路,决定赔偿项链的时候,男主的反应:
一星期以后,他们任何希望都消失了。并且骆塞尔像是老了五年,高声说道:“现在应当设法去赔这件宝贝了。”
……
骆塞尔本存着他父亲从前留给他的一万八千金法郎。剩下的数目就得去借了。
男主为什么会“像是老了五年”?真的是因为他要赔偿这件宝贝吗?我觉得是因为他“本存着”这么一笔钱,可以供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使用。但是因为项链丢了,他不能再向妻子隐瞒父亲这笔遗产了。
七
通过假设“男主隐瞒遗产”这个情节,我们已经逻辑自恰地解释了丈夫和妻子在拥有18000法郎的情况下,为何会对区区400法郎表现出如此不正常的态度:
妻子是真的不知道有这笔钱,而丈夫是装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男主要向女主隐瞒父亲这笔遗产呢?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可能性大概有两个:
这笔钱本来就是不可告人的灰色收入。
这笔钱要用在不可告人的用途上。
丈夫一直瞒着妻子,装得也很累。这笔钱明明是他的,但他却不能用在明面上,买穿戴的东西会让妻子发现,连买把枪都要找理由攒上好久的钱……那么钱能花在哪里?当然是女人身上了。在《昨日的世界》中,对当时欧洲这种糜烂的风气已经有了很充分的描述。
这样一来,又有问题了:既然丈夫对妻子如此不信任,为何在出事之后不选择离婚,而是甘愿一起辛苦十年来偿还债务呢?
对此,我的解释是:
他在教育部门,也就是体制内工作;而在体制内生存,名誉比生命还要重要。如果因为妻子在他邀请的舞会上丢了项链就休妻,那肯定会名誉扫地,以后就不能再在体制内混了。
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做错任何事情的丈夫,却甘愿和妻子一起背负这十年的穷苦生活。因为在那个社会背景下,丧失财富背负债务还能生存,而丧失名誉则会生不如死。
在《项链》中,丈夫从头到尾只“高声”说过两次话。第一次,是他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她丈夫高声叫唤起来:“你真糊涂!去找你的朋友伏来士洁太太,问她借点首饰。你和她的交情,是可以开口的。”
这个很好理解,问题能解决了,高兴嘛!可是第二次,就让人想不明白了:
一星期以后,他们任何希望都消失了。并且骆塞尔像是老了五年,高声说道:“现在应当设法去赔这件宝贝了。”
为什么一贯温声细语的丈夫,在陷入绝望、沮丧万分、无精打采的时候,却一反常理地开始“高声”说起来话呢?
因为他别无选择,只能向妻子坦白一切。就在那一刻,他释放了自己一直以来背负的所有压力。
他,终于自由了。
八
综上所述,我认为《项链》讲述的是一对夫妻分别背负着不同的原罪(欺骗 / 虚荣),通过十年的辛苦劳动,双双完成了救赎,却最终又再次陷入崩溃的讽刺故事。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女主在得知丈夫原来藏着这么一笔遗产之后,他们之间会发生些什么。扭打?怒骂?歇斯底里?……
在一切风平浪静之后,他们只能收拾破碎的心情,共同面对等待自己的悲惨命运:总计18000法郎的待偿还债务。
女主一开始是因为害怕被朋友谴责,于是在丈夫的指使下谎称项链的搭钩坏了正在修理。当项链确实找不到了,她又害怕自己的谎言被揭穿,从此面子扫地。为了圆之前的小谎,只能编出更大谎言……最终,搭进去了自己十年的光阴。
但是,女主曾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吗?没有!她一直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面子高于一切。
所以她选择付出了十年的时间,来保住她的面子。在故事的最后,她竟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见伏来士洁太太的:
骆塞尔太太非常激动。要不要去和她攀谈?对的,当然。并且自己现在已经还清了债务,可以彻底告诉她。为什么不?她走近前去了。
……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
而男主呢?他也用了付出十年的时间,成功地保住了他最重视的名誉。他后来怎么样了?他是否曾后悔过自己当初的选择?我们不得而知。
女主会把“项链原来是假的”这个消息告诉男主吗?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些什么?
一切腥风血雨的场面,莫泊桑都没有写出来,而是把它们留在了读者的想象之中。
恩,果然是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