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健身房,经历了一场非常滑稽的挖墙脚事件。
交谈的时候,我全程都开着一个“批判性的我”:边听对方讲,边反思他的技巧,发现了N多失误的地方,记录如下。
1.事件还原
我在健身房的私人教练最近比较忙,常会在和我上课中途离场5-10分钟,这时候通常会让旁边的其他教练来带一下。这样的时候多了,难免我会表示出厌烦的情绪。健身房私教买课是一对一的。某次带我的教练A,捕捉到了我的情绪,并试图抓住这10分钟机会。他给我讲了我现在锻炼的不足,“花这么多钱白练了”,然后推销自己的课程,建议我去买,并且把我带到测评室,给我做测评,分析我的不足和他课程的好处。
2.案例分析
首先说,能够捕捉到我的情绪,发现推销的机会,是很厉害的,但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并不是一回事儿。作为案例分析下这个过程,列举几个有意思的点,有朝一日如果自己是个推销者,希望可以做得更好。
(1)“我是处女座的,所以我看到你花钱来锻炼但是效果不完美,就没法接受”
这句话一说出来,基本上我就不打算买他的课了。我最近特别喜欢的一个思维模型,就是在推销的时候,一定要分得清主客体。比如买电脑,销售员不断强调电脑的性能有多好,工业设计有多么得划时代,我就觉得很莫名其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想要一个和性能够用,价位匹配的而已啊。你这么无视我的需求,我为什么要理你?
因此教练的这句话,其实是混淆了购买课程行为,或者说上私教课行为的主体。谁是主体呢?消费者,也就是我。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出发,而不是自以为是得去灌输。作为义务教育N年之后又大学N年的人,对灌输的识别力和厌恶感,我想很多人都有。
(2)不会看人下菜
因材施教,可以说是春秋时代的教育哲学,然而悲剧的是,目前并未被用于教育中。无论是在我们被教育的时候,还是去教育他人的时候。通常都有这样一个假设,就是:大家都一样的嘛,因此才有所谓的套路,批量化得去应对他人。
但其实套路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个性化:把能套路的部分套路,然后腾出时间和精力,去重点攻关个性化的部分。和人沟通、销售,最崩溃的是,你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他要什么。因此就要在沟通对话中,去抓住对方给你泄露,或者故意透露出来的信息。
为了别浪费时间,在沟通中我直白得做了很多表述,比如:
当他找我去做测评的时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呦呵,挖墙脚?”
当他和我讲健身的目的时,我已经明确表示“我健身就是为了健康,管住嘴和迈出腿我选择后者,不能吃肉和喝酒的人生没意义”。
当他给我介绍肌肉知识,讲我身体的问题的时候,我明确表示“这些是我擅长的,咱们下个话题。”
我通过N个提示表达了一个意思:我知道你要干什么,我也知道我要干什么。
但显然这位教练并没有get到。他还是主要把精力放在女孩子要减肥、没有女孩子不想减肥、我不是挖墙脚我只是为了你好、你并不懂所以我要给你讲肌肉知识,这些话题上面。
3.进一步反思
反思失败的推销,最根本的还是第一条中提到的:主客体混乱。
做推销,不断讲自己产品,以自己产品为中心真的是兵家大忌。对自身的宣传,一定要作用到两个地方:1.和对方有什么关系,落脚点在对方身上,不要道理,而去讲利益;2.升华到更宏观的意义上,引起更高层次的共鸣,讲宏大价值观。
第一种方法,相对比较低端,我和你,销售和购买方,还是在两个阵营。而第二种,直接通过构建更宏观的框架,把销售方和购买方联合到了一起,同一阵营。这时候讲话重点就不能在产品本身,而是应该在产品理念、个人价值观上。
比如,当教练提到自己是处女座时候,他本可以把这个进行共性联系,比如“你这么忙还来健身,一定也是追求更好的人”,“你肯定也是对生活更高要求的人”,讲两方的联系打通,或者找到共性之后,放开产品或服务本身,比如大家进一步得交流一下生活品质的想法,对精进和卓越的向往等等,要更高明。此处无声胜有声,既然我们已经在价值观上达成了共识,哦这里正好有个通往卓越的健身课程,我什么不买呢?
最后
处处留心都是学问,自己的、他人的,成功的、失败的。
努力用心去看生活,到处都是成长的机会。
精进,在每一天。
Condi,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