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猝不及防的到来,让很多人都改变了生活方式,于是一瞬间,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变了样,在3月到5月的时候,我一度非常苦恼,我觉察到自己接受不了一些为了营销而写出的非黑即白的论断,也接受不了自己认知之外的处事原则,我一度不知道到底是别人变了还是自己太固执,在网络的喧嚣声中我越来越焦虑。这时,我读了一本跟人生有关的书,读完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身心轻盈,不再纠结于外在的声音,这本书就是《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做着米奇在教授与疾病抗争的十四周里,每周二上门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教授长眠后将老师的警世箴言缀珠成链,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出版。
首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出自一位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老人,有强烈的告别意识,对人生有一种更超然的鸟瞰方位,尤其可贵的是,还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我们很多人会左顾右盼后与别人盲目比赛,认为自己需要很多,不停地为他人的标准竭尽全力,可是扪心自问,他人要的东西一定是我们也想要的吗?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在毕业后与大多数人一样,忙着为一些虚无的东西奔波,渐渐对生活的真谛看不清楚,这期间有困顿,也被人群裹挟前行,直到再次与旧日恩师每周相见,得以让自己的生活状态逐渐明了。
翻开目录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前8个章节都在为每周二与教授见面这件事做铺垫,先是讲到了自己与教授的相识,如何与教授产生了更深一步的连结,自己与教授相互之间独有的感情,之后就来到了第一个星期二,直到第14个星期二,这14个星期二里,教授所传递的心声,大致分为三个方向,所以在章节中有注明三个部分的开始,之后教授离世,毕业、结尾。
以下分享书中十处最打动我的句子:
1.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
得过且过的生活是在浪费生命,哪怕像莫里教授一样,生命只剩最后一段时日,也一样可以让自己产生价值。
2.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而不是被他人的价值观牵着往前走,任何时候,直到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都很重要。
3.只有当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
生活中的恐惧来自于我们内心对恐惧的认同,就像面对他人对我们的负面评判一样,如果我们内心并不认同,而是觉得对方在胡扯,那么这种负面评判根本无法伤害到我们。
4.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学会以终为始去看问题,假设我们知道自己何时会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截然不同,而绝大多数人从来没认真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死去这件事。
5.拂去表面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
人生应该沉得进去,也拔得出来。尝试去寻找问题的本质,看到生活的真谛,也许世界会变成另一副模样。
6.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的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
生儿育女是让人学会全身心去爱的最好方法,这种爱很纯粹,可以让我们对责任有更多的认识,也会对生活有更多的觉察。
7.年轻人还不够明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很有限。如果你对生活一无所知的话,你还愿意一天天过下去吗?当人们在影响你,对你说是用这种香水可以变得漂亮,或穿这条牛仔裤可以变得性感时,你往往就相信了。其实那都是胡扯。
不要被别人的话左右了自己的思想,无论外界声音如何,要记得去多了解这个世界,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8.因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
年轻虽有很多好处,但有意义的生活绝不是绑定在年轻的前提之上,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在增加,我们会逐渐明确自己生活的意义,这个时候,人想要的可能是让自己更睿智一些,而不是变得年轻这种事。
9.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与不可改变的现实抗争只会让自己不幸福,坦然接受生命给我们的一切,关注到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
10.这些年龄阶段我都经历过,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接纳任何一个状态下的自己,并享受其中。
以上。
愿每个人对生活的疑问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