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
我能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
却算不出人类的疯狂程度!
这是屠夫的第 193 篇原创,全文 3300 字
阅读时间 8 分钟,读完别忘了【点赞】哦
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这次不一样」系列从春节前开始,到今天终于到完结篇了。
上回咱们聊到,苏格兰人约翰·劳在密西西比泡沫破灭后离开法国。
在欧洲四处流浪的他,晚年决定重返故土,却引起英国国会的一场争论。
因为这名「泡沫制造者」返乡时,英国刚遭遇另一场泡沫。
英国这场泡沫,令牛顿亏掉10年的工资。
没错,就是你所认识的那个物理学家兼数学家,艾萨克·牛顿。
本文的题记,正是牛顿爆亏2万英镑后发出的感慨。
这次的漩涡中心,不是“一条河”,而是“一片海”。
注:本文主要参考了伯顿·马尔基尔的《漫步华尔街》和查尔斯·麦基的《大癫狂》
01 股权即特权
如果经纪人推销一家公司的股票,却不知道它经营什么业务,会有人买吗?
400年前的英国,还真有。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百姓们有一个甜蜜的烦恼:
大家的储蓄增多,
投资出路却很少。
直到1693年,只有499人持有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并且获得免税的分红。
其中还包含女士,因为股票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英国女士能以自己名义持有的财产之一。
对当时的人来说,拥有股票就等于拥有一种特权。
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
这家公司肩负“筹措资金清偿债务,恢复政府公共信用”的使命,发行总值接近1000万英镑的股票。
使命不是白揽上身的,伴随而来的还有特权。
英国政府向这家公司授予了酒、烟草等一系列商品的永久退税特权,还有南海贸易的垄断权。
正是因为能垄断南海贸易,公司才取名「南海公司」。
这些特权有多厉害呢?
“新大陆有大量金矿”是当时人尽皆知的事,「垄断南海贸易」意味着坐拥金山银矿。
南海公司还放出虚假消息:西班牙将对英国开放美洲港口,自由贸易将带来更多利润!
于是,在成立后的数年里,人人都对南海公司的股票趋之若鹜。
各位还记得吧,密西西比公司成立之初,也打着“垄断黄金贸易”的旗号。
泡沫的套路,何其相似!
02 “干死法国佬”
南海公司的建立就充满着投机气息。
「公司承接的政府借据可直接兑换股票」
—— 事先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悄悄地吃进大量政府借据,然后在南海公司注册成立时进行兑换。
这种操作能带来多大利润呢?
面值100英镑的政府借据市价低至55英镑
这些借据可兑换相等市值的南海公司股票
一来一回利润超过80%,再加上股价上涨,这些人获利丰厚。
虽然拥有南海贸易特权,南海公司的董事里却没人有南美洲贸易经验。
墨西哥急需的一船羊毛被送到了西班牙,最后无人问津地烂在码头。
贩卖奴隶是最有利可图的了,但南海公司船上的奴隶死亡率太高,连这门暴利生意也没给他们带来多少利润。
但是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很淡定。
生意一团糟?那就做点门面功夫。
他们在伦敦租下一座豪宅作为办公室,装修无比气派。
利润不够看?那就发点“分红”。
南海公司当然不会拿现金出来分红,他们搞股票股利。
你别说,这些招数真的好使。
在英西交战、贸易减少,股票股利不断稀释股东权益的情况下,南海公司的股价居然一路温和上涨。
与此同时,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密西西比公司如日中天。
这家法国公司吸引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投机者,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法国。
英国人焦虑不已:
凭什么钱都流向法国?
英国该拿什么反击?
答案显而易见:南海公司。
03 半年10倍
超越一场泡沫的最好方法,是制造更大的泡沫。
1720年1月,南海公司主动提出为全部政府债务提供融资的议案。
议案涉及金额高达3100万英镑,下议院成立了委员会进行研究。
2月2日,议案提交到委员会,股价一口气从130英镑涨到300英镑
—— 只是提交议案的1天内!
议案尚在讨论期间,南海公司想方设法抬高股价。
一方面,促成议案通过的支持者都免费获得一定数量的股票,而且股价上涨后可以向公司「回售」,这招让更多人绑在南海公司这条船上。
另一方面,诸如“西班牙将允许英国在其殖民地自由贸易”、“南海公司将开发波斯拉各斯的丰富矿藏”的流言四处传播,将股价进一步推高到400英镑。
这些“努力”立竿见影:
上议院只花了4天就走完全部流程。
速度之快,史无前例。
1720年4月7日,议案通过,英国沸腾了。
5天后,南海公司趁热打铁地以每股300英镑的价格发行新股。
新股认购允许分期付款,首付60英镑,余下分8期付清。
投资者蜂拥而至抢购股票,连国王都忍不住投10万英镑参与认购。
(屠夫注:英国此时已是君主立宪,国王统而不治)
董事会很快宣布增发股票,这次发行价上升到400英镑,依然抢购一空。
人们兴奋地讨论:
“谁会是下一个南海?”
04 南海幻梦
查尔斯·麦基在《大癫狂》里这样描述:
几乎所有人,无论身份贵贱、性别年龄,
都卷入了对财富狂热的追求之中。
在酒馆和咖啡馆里,男人们与经纪人交谈;
在服饰店和杂货店里,女人们也大谈股票。
5月28日,南海公司的股价涨到550英镑!
6月1日,股价飙升到890英镑!
短短数月,南海公司创造出一场财富狂热,也催生了更多跟随者。
新的融资项目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永动轮到捕鱼专利,从淡水供应到土地改良,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夸张,一个比一个荒谬。
最“实诚”的一个项目,直接在招股书上写着“该公司从事一项极具优势的事业,但无人知道是什么事业”,然后它的新股在5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再然后,发起人关门大吉,自此杳无音信。
这些项目很快就得到了「泡沫」之名。
投资泡沫公司的人其实心知肚明,他们不是相信这些公司真能成功,只是相信一定能找到接盘侠,以更高的价格从自己手里买下这些股票
—— 他们是博傻理论的忠实信徒。
泡沫公司的发起人也不是在卖股票。
他们在卖一个梦,一个有关财富的梦。
可是 ——
梦,总是要醒来的。
05 梦醒时分
再狂热的时代也总有理性人士的存在。
他们奔走呼号,推动国会取缔泡沫公司,而且成功了。
1720年6月,国会通过《泡沫法案》,禁止违法公司股票交易。
1720年7月,高等法院发布了一道命令,解散所有泡沫公司。
这部法案不针对南海公司,只是为了刺破泡沫。
他们显然没意识到,南海公司就是最大的泡沫。
众多泡沫公司被解散后,公众开始清醒过来。
越来越多人担心南海公司的股价不可持续,开始抛售套现。
南海公司再次施展它熟练的股价操控技巧,暂时稳住了股价。
1720年8月,股价甚至一度接近1000英镑,迎来了最辉煌的顶峰。
然而,南海公司的董事和高管们都知道,这只是一场梦。
他们在当年夏季将手中的股票抛售一空,消息一经传出,股价应声下跌,市场瞬间陷入了恐慌。
1720年9月底,南海公司的股价跌到不足200英镑。
图片来源: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几乎是同一时间,海峡对岸的密西西比公司,股价也崩溃了。*
英法百年战争过去300年了,谁能想到这对老冤家还有这种默契呢?
*详见《密西西比计划篇》
查尔斯·麦基在《大癫狂》里记录了这么一番话:
8个月里,它由兴至盛,由盛而衰。
它建立在欺骗、幻觉、轻信和恐惧之上。
一旦被人们识穿,它就“啪”的一声,碎裂了。
06 “投资者”牛顿
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是这场泡沫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他遭受损失后讲过题记的那番话,这是WikiQuote收录内容,可信度比较高。
至于他参与泡沫的详情,屠夫只找到网上的一些信息,真假未知,大家权当是坊间传闻好了。
其一,牛顿在这场泡沫损失近2万英镑。
那个时代,一个富有乡绅的年收入也不到5千英镑,牛顿每年工资大概2千英镑。
一口气亏掉10年的工资,一般人早撑不住了,况且当时牛顿已经77岁了……
其二,牛顿是“去而复返”式亏损。
屠夫借马尔基尔的图、按网上的信息做个标注,老爷子在当时的操作大概是这样儿的:
信息来源:网络呃……咱就不作过多评价了吧。
07 写在最后
从荷兰的郁金香,到法国的密西西比,再到英国的南海,屠夫带大家回看了一遍人类史上的三大泡沫。
每一场泡沫,都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参与其中,高叫着“这次不一样”为自己壮胆。
约翰·邓普顿爵士的名言振聋发聩:
投资世界里,
代价最昂贵的一句话叫
“这次不一样。”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对了,「这次不一样」的3个故事,也将开启一个更大的系列。
那便是以郁金香狂热和南海泡沫为开篇的 —— 《漫步华尔街》。
敬请期待!
文:屠夫1868
欢迎关注:基业长红
转载需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