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许6569 小能熊365日写作计划第36篇文章)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所以,诗歌鉴赏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虽然只有4分,由于学生受到阅读面和理解力的限制,文学鉴赏能力普遍较弱,得分率较低。鉴于此,结合我自己做题的心得,现总结如下古诗做题心得。
一、中考古诗考查知识重点
1、 熟悉作品的背景资料,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全诗主旨。(2006.20;2008.212009.20)
2、 体味诗歌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2006.21;2007.23;2008.20;2009.21;2010.21;2011.21;2012.21)
3、 从修辞、练字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作品的重点词句的含义。(2010.21;2011.22;2012.22)
4、 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表现技巧中,品味赏析诗歌优美的语言。(2007.24)
5、 两首诗歌放在一起,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比较阅读。(河南省基本不出这一类型。只考书上的内容)
小结:从以上内容可以发现,古诗侧重于考查1、2、3类内容。所以,9年级的教学过程侧重了从以上三点要求学生掌握。
二、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回答要点。
1、 语言考查:(1)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的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河南省基本不考以上两种题型,平日教学可不当成重点,若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可适当讲解)
**
(3)谈谈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2010.21;2011.22)
答题步骤: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出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回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等。
(4)谈谈某词为什么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考虑,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大多统领全诗,结尾大多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大多是全诗情线、物线。
(5)从修辞、练字角度分析(或赏析)某句话或词好在哪儿?(妙在哪儿?)(2007.24;2010.21;2011.22;2012.22)
答题步骤:修辞方法﹢词的意思﹢思想情感(表达含义)
2、 形象或意境的考查。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而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考查的)
(注:艺术形象主要有:豪迈洒脱的,忧国忧民的,归隐田园的,钟情山水的的隐士形象,爱恨情长的,为国戍边的征人形象,四处漂泊的游子形象,品行正直、告诫的志士形象等)。
答题步骤**:先概括艺术形象的特点﹢结合诗句以及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人物形象分析)
找出有关“物”的诗句﹢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分析“物”的形象)
3、 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注: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答题步骤**:诗句﹢意境﹢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
4、 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1) 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2010.21)
注:常见的主旨或情感:A、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平等。建功立业),
B、建工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
C、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等)。
D、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的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会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等)。
答题步骤**:内容﹢表现手法(衬托,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抒发的情感﹢产生的效果
E、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诗中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6.21;2007.23;2008.20;2009.21;2010.21;2011.21;2012.21)这一中题型是古诗考试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答题步骤**:直接写表达的感情即可。因此类题只有2分。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做题的心得和一些中考资料总结的有关河南省常考题型与答题方法,答题技巧。因河南省古诗考试只有四分,在我们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一股脑的把这些知识都倒给学生,碰到具体的诗歌,就具体的分析这一类的诗歌内容,考试题型,答题技巧,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积累,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要求学生背诵。让小组长检查组员,我检查组长,并在一至二周内进行检测。目前来看,学生基本能掌握。
但这些所谓的技巧和方法,只能是参考,实际做题时还要根据具体的诗歌进行分析,灵活运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