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评判

作者: 迟玉龙 | 来源:发表于2019-06-20 16:45 被阅读4次

    道德评判

    我们都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按照某种道德标准,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是对实际的教育效果进行观察,有些道德教育标准,会出现困惑和迷茫,因为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道德教育,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孩子并没有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我们来观察一个现象,比如孩子犯了错误,或者考试没考好,他低着头站在爸妈面前,我们观察孩子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跟站在法庭上的犯人惊人的相似,呈现出一种有罪的状态。让人产生有罪心理、表情、行为的方式,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方式是法庭,触犯法律的人被审判时,会表现出这种样子,被判刑的,被劳教的人触犯了法律,在所有人的眼里,会把他当成有罪的人看待,他自己的内心也会形成有罪心理。第二种方式是道德法庭的审判,让人产生悔恨、内疚,时时刻刻受良知的审判,也会让人产生如同犯人一样的表情,内心里觉得自己有罪。不停被道德审判的人,不会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孩子学习不好,或者做错了事情,老师和父母批评孩子,让孩子低头站那,像受审判一样,形成一种有罪心理。

    康德说,道德法庭并不能教导我们如何活的幸福,它告诉我们的是,如何使自己配得上过幸福的生活。这是道德法庭真正的作用,而这个法庭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叫做“良知”。在道德法庭外有道德评判,道德评判是通过情绪和行为,利用人的道德法庭,让他产生内疚、悔恨、自责,让他的道德法庭给自己定罪。

    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个“法庭”,在伦理学里叫做道德感受力,要培养一个有德行的孩子,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受力,道德感受力越敏锐越有德行,道德感受力越迟钝,越没有德行。

    因为你学习不好,你有罪;你伤害了爸妈的感情,你有罪;没听爸爸妈妈的话,你有罪,不一而举。这里边起作用的是人的道德感受力,如果一些行为取悦了我们的道德感受力,我们就赞同他,如果冒犯了我们的道德感受力,就认为对方的行为是邪恶的,错误的。这种道德评判,来源于对方的行为取悦还是冒犯自己的道德感受力,根据自己的道德感受力定别人的罪,这是道德评判最大的谬论。其实人真正的道德产生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的评判。

    道德对人的影响太大了,如果经常生活在道德评判里的孩子,让他感觉自己有罪,让他产生内疚,以期望让他能够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无论他做什么,都有有罪心理,他觉得自己配不上过幸福的生活,也就不会有好的行为。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一段论述。我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但是从来不希望他成为道德楷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成为道德楷模,很可能会培养虚假人格。孩子不应该成为楷模的,随着他的不断成长,他自身可塑性很大,任何作为楷模的东西,无一例外会得到很多荣誉关注,甚至不切实际的赞扬,这样会使孩子生活在虚幻之中,并认为这样可以得到一切。然而实际生活中,完全不是这样的,他会刻意压抑自己的愿望,刻意表现自己,会自然地希望每个行为都得到回报和赞赏。如果没有得到赞赏,他会加倍的失望,有些愿望因为从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有机会,他就会沉湎于此,有的则会偷偷满足,有的甚至会背叛自己内心的良知,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很容易就这样被毁掉了。

    斯宾塞讲的这是另外一个极端,在道德教育中有两个极端,一是判定他有罪,二是让他成为楷模,有德行,成为所有人学习的榜样。这两个极端忽略了道德本身。一种告诉孩子配不上幸福的生活,一种树立成模范,让他活在别人的愿望里,而压抑自己的愿望。因为道德本身就是起源于欲望,人根据自己的欲望进行社会实践。譬如孔融让梨,教孩子从小把东西让给别人是道德的,不让就不道德,就不是好孩子,这是不对的。经常有家长反映,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甚至把他的东西拿给别人,告诉他这是好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反而越来越自私。如果能看到孩子自私,这还是一个真实的孩子,如果看不到自私,他把所有的不愿意压抑起来,活成妈妈期望的样子,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或许会发展出不健康的人格。

    怎么进行道德教育,孩子不愿意跟人分享的时候咋办?

    如果一个人发现了一个苹果,自己吃了,不产生道德问题。如果两个孩子同时发现一个苹果,都想吃,一个较强势的孩子把苹果吃了,另外一个孩子会很难受,一脸的失望。如果家长跟孩子说:“你应该分一半给他”,这相当于把自己的道德感受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感受力。想让孩子有道德,比较好的做法是:“你看他哭了,你希望他难过吗?” 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提升孩子自己的道德感受力。

    如果孩子没写作业,违背了某种行为规范,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爸妈的爱,他的道德法庭会做出判断,我是一个好孩子,我配得上一个好的生活,为了这种幸福的生活,我要努力学习,以后这种事不能干了。反之,如果爸妈对孩子不写作业这件事做出评判,他的道德法庭会做出判断,“我不是好孩子,我不是有德行的人”,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不用悔恨、内疚、自责,以后索性就不写作业了。

    夫妻俩吵架,如果俩人互相对吵,俩人在道德法庭上就扯平了,谁也不受审判。如果一方说了很重的话,伤着对方了,而另一方依然善意对待,依然用爱面对,伤人的人在自己的道德法庭里会受到审判,难受痛苦,这是来自良知的叩问。

    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取决于他的道德感受力,而不是别人对他的道德评判。在孩子面前,我们收起所谓的道德评判,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提升他自身的道德感受力,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评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ar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