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也;文者,心灵之声,智慧之华,载道之器也。自古圣贤垂训,莫不寄情于翰墨,寓理于篇章,故曰:“文以载道”,诚为千古不易之真理。今欲论其大义,以飨诸君。
一、道之源流,文之根本。
昔者,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文字始生,文明肇启。道者,宇宙之真理,万物之法则,人心之良知也。文者,则是以笔墨为舟楫,以纸张为江河,载道而行,使之流传千古,启迪后世。故言:“文者,道之形也;道者,文之魂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各以其道立说,著书立传,文以载道之风蔚然兴起。儒家以仁义为核心,倡礼乐之治,其《论语》、《孟子》等,字里行间皆显仁心义理;道家崇自然无为,讲逍遥游世,《道德经》五千言,微言大义,道法自然;墨家尚兼爱非攻,其《墨子》一书,字字珠玑,皆是救世之良药。此皆文以载道之典范,流传至今,犹能振聋发聩,启人心智。
二、文以载道,教化万民。
夫教化者,国家之根本,民族之灵魂。文以载道,正所以教化万民,使知礼义廉耻,明是非善恶。自古帝王治国,莫不重视文教,以文治国,以德化民。孔子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文者,教化之本也;道者,教化之果也。故曰:“文以载道,道以化人。”观历史长河,凡盛世之朝,必文风鼎盛,道术昌明。如汉之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立五经博士,儒学大兴,民风淳厚;唐之太宗,开科取士,以诗赋取士,文人辈出,文化繁荣,国势强盛。此皆文以载道,教化之功也。
反之,若国家忽视文教,道术不兴,则民风日下,国运衰微。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文化断绝,虽一统六国,然二世而亡;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风日颓,玄学盛行,文以载道之精神渐失,国家分裂,战乱频仍。故知,文以载道,实为治国安邦之要务,不可等闲视之。
三、文以载道,传承文明。
文明者,人类之智慧结晶,历史之宝贵遗产。文以载道,正是文明传承之重要途径。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圣哲,以笔墨为舟,以智慧为帆,将人类之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等宝贵财富,载于纸上,传于后世。使后人得以窥见古人之风采,领悟先贤之智慧,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如《诗经》之温柔敦厚,《楚辞》之浪漫瑰丽,《史记》之史家绝唱,《资治通鉴》之鉴往知来,皆是人类文明之瑰宝,文以载道之典范。又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领风骚数百年,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四、文以载道,启迪智慧。
智慧者,人心之灯,照亮前行之路。文以载道,正是启迪智慧之重要手段。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言虽俗,却道出了读书求知、文以载道之真谛。通过阅读经典文献,我们可以汲取先贤之智慧,领悟人生之真谛,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境界。如读《论语》,可学孔子之仁爱之道;读《庄子》,可悟逍遥游世之真谛;读《史记》,可知历史兴衰之规律;读《红楼梦》,可感人生百态之沧桑。此皆文以载道之功劳也。故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以载道,实乃启迪智慧之不二法门。
五、结语:弘扬文道,共筑辉煌。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然文以载道之精神不可弃之,教化万民之责任不可忘之。吾辈学者当以传承文明、启迪智慧为己任,弘扬文道精神,共筑文化辉煌。一则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之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相促进;二则积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同时还要加强文化教育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意识。如此则文以载道之精神必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李向东诚愿吾辈学者共勉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