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人都心心念念着“精进”“奋斗”,为自己制定了许多计划,进行了几天却发现难以为继,每天的计划都在打折扣,以至于制定的宏伟计划后来无疾而终,雄心勃的列下了好多计划,结果不久就束之高阁。
那么,是我们的计划制定错了吗?或者好高骛远了吗?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告诉我们不要给自己树立一座高山去攀登。斯蒂芬本人曾经就是个大懒虫,制定了好多健身和读书的计划,然而都败给了自己的懒惰,于是他痛定思痛,用自己总结的微习惯与懒惰斗争了十年,最后养成了好习惯,受益终生。
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么多大道理,却依旧养不成一个好习惯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制定的计划也不是真的有多么好高骛远,但是除却意志力和执行力极其强大的少数人之外,我们大部分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得不终止或打折扣的完成计划,也许是今天公司今天加班,也许是朋友叫去聚餐,更多的也许只是我们自身的惫懒。
你的计划未必不切实际,只是执行的难度大了一点,就难以为继,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有惯性的,天生抗拒改变的,设立比较艰难的目标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惰性,生出一种“哎呀这个太累了,明天再说吧的”的念头,于是制定的计划日日打折扣。
微不足道的行动养成微习惯
微习惯就是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开始,请注意,是动作而不是习惯。这个动作微小到你都不好意思将它说出口,也许只是做一个俯卧撑,也许只是提笔写下100字,自己都觉得这没什么,但微小如斯的动作都有着大力量。比如我就给自己制定了每天读30分钟书的微习惯,这个目标是极易完成的,在每天上班50分钟的公交车时间、睡前的一段时间,甚至在等吃饭的间隙,都有时间去阅读,每天30分钟的阅读简直不要太轻松,实际上我每天的阅读时间均超过了一个小时。
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我仅仅用了两周多的时间就读完了,这部号称读者两个通宵读完的巨著,就让我用每天的微习惯啃了下来。
微习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着眼于细微处,在你不知不觉里不断在过去与新的进步之间跨越,过去是我们的“舒适区”,微习惯就是不断用微小的步伐走出“舒适区”,久而久之,“舒适区”在不断扩大,就意味着我们的好习惯有更进一步,不会有疲惫感,游刃有余。
让你的身体记住微习惯
现在有很多培养习惯的APP,我在这里不多赘言,我觉得最好的情况就是让你的身体记住它,就好像老饕客一天不吃美食就会浑身难受一样,当我们把习惯深深植入我们的身体之中,就再也没有能够干扰到我们计划的了。
让身体记住微习惯可以从两个途径着手:1、建立激励机制 2、制定相应的日程
建立激励机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非常常见,我们在拿到一笔奖金的时候想着会吃顿大餐犒劳自己,做完一个比较棘手的项目会想着去旅游放松一下,接下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来面对下一个任务,这就是激励。
同样,我们在完成一个微习惯后可以给自己一些激励,当然不需要太过物质的激励,比如我在每天入睡前回顾今天的阅读,我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看,你今天又圆满完成了目标,你真的很棒”来激励自己,保持每一次微习惯后的愉悦感和自豪感,离自己的大计划又近了一步,想想就振奋。
我们都有生物钟,在几点几分吃饭,在几点几分入睡,经过几十年的执行,已经深入骨髓,是我们的身体给我们制定的“铁律”。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为微习惯制定“生物钟”,我就是在早上7:00坐上公交车的时候开始今天的阅读,又比如在晚上11点时候放下手机,捧起纸质书进行深度阅读。这样一来,你的身体就会帮助你记住这个时间该做什么,你要是没做就觉得好像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事情,直至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走出舒适区微习惯的核心和精髓就在微量开始、超额完成,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你无须纠结要不要做或者这样做好累,只要迈出一步就好,这就是微量开始,而超额完成就会转化为我们更加强大的自控力,相当于“迈出一步保本,迈出两步就是进步”,长此以往,舒适区在不断缩小,我们的自控力逐渐强大,我们设定的目标也在亦步亦趋的实现,还有什么是我们不能克服的呢?
此文原创,转载须经作者本人许可,欢迎留言,更加欢迎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