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一本三国看完的时候,大概已经变成了一只小花猫了。我为了故事中的人,几乎不曾哭断了气。这说来想来,依旧历历于目,难以忘却。当初的我,只有五岁,拿着白话缩减的青少年读本,看着最后,英明睿智的诸葛丞相病累交加,营帐外的秋风猎猎,似乎还有兵戈声隐隐传来。胜者在原野上发出欢悦的呼喊,而我们的丞相,我们的天,整个西蜀的未来……
一切都变成了虚妄。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们还能怎样挣扎?不如就和刘禅一样,投降了吧……可是,为什么还是这样不甘!那分明应该属于汉室,属于刘姓的天下,如今过了几道的手,竟被司马家收入囊中!苍天啊,你到底是怎样的安排,怎样的冷!
然而,也只能如此,只能幽幽翻过一页,然后看着空白,看着结尾的一句“司马炎统一后,史称晋武帝”发出叹息,泪流涟涟。那一切的努力,难道最后都没了结局,最后就都只剩下了坟墓和幽魂,只剩下一句冰冷的晋朝一统?
最最绝望的时候,几乎动了想把这本书毁了的念头——还说什么名著呢,连个好点的结局都不肯给,为什么还会备受推崇?这世界上,难道就没有公理正义,好人注定就是这悲惨结局?然而再怎样,写好的东西不可能更改,所有的一切都是云烟散去。于是恼了几日,又重新翻开,一字一句地咀嚼着重复体味绝处逢生,体验年轻将军意气风发征战,体验一场大火酣畅淋漓,先生智珠在握,戏弄堂堂东吴大都督于股掌之中。那时候,我最敬佩的人是赵云,是诸葛亮,是庞统。是他们帮着刘备一次次地化险为夷,辗转飘零,半生征战,他终究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再后来,刘皇叔稳步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凤雏。那实在是令人叹息的一件事,庞统不是才在赤壁之战当中进献了连环计吗?怎么会就这么快,告别了这个舞台?享年三十六岁,这个数字几乎是烙印在我的心上。当初的龙凤呈祥,一飞冲天……难道都要变成一场虚话?
汉中王,皇帝。刘备还在走,他只能收起伤痛,只能继续前行。如果当初刘备听了庞统的话,快刀斩乱麻地杀了刘璋,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啊!
五岁的我,虽然自己想毁了这场悲剧,但还是将它视若珍宝。后来,再长大些才发现,我看的这些,也不过就是一个缩略,精简到只有一个骨架,病骨支离地撑着不肯倒罢了。
最初发现不对是基于别人手中的三国演义和我手中的,厚薄很是不同。我并不知道所谓黄忠魏延姜维是怎样归为蜀中,也不知道周瑜最后结局到底如何。我不清楚曹操手下都有谁,以至于他能够如此所向披靡的一路凯歌。再后来,我终于耐不住,吵着闹着说我要看真正的三国。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还是稚嫩,居然以为,这就是真正的三国,真正的,让人奉若神明。当我拿到了原著,看到没有插图没有注释的非白话,我的心中没有畏惧,甚至激动得脸书都捧不住了。四大名著,是的……的确是名著四本。不过,我眼里也只剩下了一本——《三国演义》。我还能够清楚地描绘出自己九岁那年,在一个下雨天里,在一个摇摇欲坠的象棋桌上,翻开书页,一点点地品味着开篇的词……这些,似乎离我已经远了,但是在记忆深处,我还是能让它们呼之欲出。
我慢慢地翻着书,连同我手边的一本字典,吃饭前,就已经囫囵看了第一回。尽管当时我是那么的小,在母亲不信任的目光中,还是靠着以前的白话本打底,连蒙带猜地看懂了。这对当时尚且不满十岁的我来说,其实应该算是一件值得骄傲的成就了。特是因为我早早地看懂了这本书,后来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在班中名列前茅,这让我多少帝带了对这本书更憧憬的感觉,慢慢地,一章一章艰难又充满趣味地看下去。
这本书,现在都还躺在我家中书柜里。尽管外皮已经不复当初的光泽,甚至有些开线和剥落,但它毕竟还是能够让我在午饭后静静地煮一杯茶,翻开,重回战火,重回运筹帷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