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爽的清晨,鸟儿在枝头尽情的欢唱,我漫步在公园的长廊里细细品味一本书带给我的清新,那沁人心脾的清新与早上鲜嫩的花草融为一体,不禁让我心旷神怡。

温暖的午后,沏上一杯清茶,或是半杯咖啡,放上一段恬静的音乐,然后找出一本曾经熟悉而今又有些陌生的旧书本,细细读来,一件件陈年的往事涌上心头,不禁让我略带优伤。

阅读己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枕头边,在沙发旁,在书房,在办公室,书永远都是必不可少的好朋友。在临睡前,在周末,在旅途中总有一卷书与我相伴。读书可以让时空变的宁静,读书可以让心灵变的纯洁,读书可以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每当因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时,我会让书给我敲一下警钟,每当因失败而情绪失落时我会让书拂平我内心的优伤,并给予我前进的力量。这一切都是书赠于我最好的礼物。

回顾我个人的阅读史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童年期的懵懂,少年期的积累,青年期的狂热,成年期的沉淀。
我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中国正经历一次巨大的变革,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来。我家在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我出生时正好赶上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从此家里有了自己的土地。记得母亲每天在田间劳作,父亲在镇上棉场上班亦工亦农。那时候我们一家人过着幸福而平凡的生活。我直到七岁才上了学前班,在学前班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纸质课本,说是课本其实就是一本图画书,上面尽些简单的常见的实物图画,分为水果类、动物类、植物类、工具类,生产类……这也许是我读的第一本书吧。



上了一年学前班就正式上小学了,如果说学前班看的多是些图画书,那么上了小学我有了真正的课本。看着崭新的语文课本,里面有许多拼音和文字,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我非常珍爱自己的课本,用废报纸把书皮包起来,唯恐遭到破坏。也许从小对书就有一种难舍的情怀,每年我都会把学过的书本保存起来。很可惜,在一次搬家中都弄丢了。上小学的时候从姐姐那里得到了几本小人书。当时被称为画本,也就是那种上面是画下面是字的小开本的书。而且那些画本都是一套一套的(连环画)。有的十几集,最少的也分为上下集。诸如四大名著系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嘿嘿!小时候也算是读过四大名著了。当时最流行的是电影画本,像《铁道游击队》《鸡毛信》《 小兵张嘎》《王二小》……大家相互借阅,有时候看完上集,好长时间才挨上下集,因为别人看完才挨到你借。当时我们还有一个集画本的习惯,看谁集的画本多。学校门口每隔十天半个月就来一个卖小人书的。那是我最大的期盼,把我攒的钱都用在了买小人书上面。现在想想小学的时候,我也是个小书迷了。


转眼间小学毕业,我到镇上读了初中。从家到镇上大约十里路。那个时候都是骑大梁自行车去上学,无论下多大的雨,多大的雪都要自己勇敢前行。有时候短短的十里路要走上好几个小时才到学校。虽然那时候生活很苦,但我也十分开心。因为初中学校里有一间小小的图书室,每周三、五就可以借阅一回。90年代无论文化上和思想上都渐渐开放起来。特别是港台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在当时十分流行。像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琼瑶的《烟雨蒙蒙》《窗外》《一帘幽梦》《庭院深深》……风靡一时。金庸的武侠小说让我多了几分侠肝义胆。琼瑶的言情小说又让我变得多愁善感。只可惜那些书学校的阅览室里都没有。倒是学校门口卖的比较多,当时一本书也就几毛钱,但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上学吃饭的钱都紧张,哪有什么闲钱买书啊!还好那些书可以租借,只要你交一下押金就可以借着看。费用也不高,一天也就合到一、二分钱。


记得那年上初二,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名刚毕业的年轻女教师。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很有风趣,同学们都十分喜欢他。我们当时上晚自习,晚自习的时候,老师只看班不讲课。而我当时的个子又是班里最高的,我坐在最后一排,我的同桌没上几个月就辍学了,于是我成了单座位。王老师每每都会抱着一本书坐在我的旁边,静静的看。我发现王老师给我们看的书不一样,不是《红楼梦》就是《儒林外史》,不是《呼啸山庄》就是《悲惨世界》。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向温柔的王老师借了一本《儒林外史》看了起来,原来那里面的故事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从那时候我便爱上了中外名著。

初三的某个周末,我实在闲的无聊,又没有书可看,于是我就邀我最要好的同学段同学到我家来玩。我给他说:"我很想到县城的书店里去看一看。"正好爸爸在外面上班,晚上才回来的,母亲又到姥姥家里去了。我想在父母回来之前,我们就可以赶回家。要不我们到城里去看看吧,段同学也想到城里的书店里去看看,于是我们两个一拍即合。我们骑上大梁自行车就出发了。骑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县城里,说实话,那是我长大后第一次和朋友去县城。小时候父亲领着我到县城里去看过一次病,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们一路找一路问,终于来到了县里的新华书店。哇!这里好大哦!简直是书的海洋。让我这个农村娃第一次开阔了眼界。书店里的书目分类齐全,有文学类,医学类,工学类,文献类。来到文学类展区,我看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文学著作,《红与黑》《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子夜》《家》《雷雨》《名人传》……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初三那年学习虽然很紧张,但我仍然要抽一定的时间去读一些中外名著。我坚持每月两次去县城的新华书店,每去一次都要花几元钱买本书。我在学校里吃最便宜的饭菜,每周节省4元钱。一个月就可以攒到16元钱,够买好几本书的啦。


初中毕业后,我考到了县城的一所高中。恰巧那所高中距离新华书店只有不到两里路。于是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到书店里去读书。大部分时间都是只读不买。时间长了还有些胆怯,唯恐人家把我轰出去。高中三年我读了《平凡的世界》《呐喊》《百年孤独》《沉思录》《巴黎圣母院》《围城》《泰戈尔诗选》及巴金的三部曲等等中外名著。我上的是一所普通高中,我们学校的图书室 大部分都是一些古老陈旧的书。即使那样我还是有选择的借了不少来看。记得当时盗版书籍比较多。每当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就会有好几份卖书的,而且价格都比较便宜。盗版书十元三本,新华书店里的正版书籍动辄就是十元二十元一本,对于我这个农村的孩子来说,根本无力购买。于是那些质量不算好的盗版书成了我的购选目标。回想起来,高中几年攒的零花钱都用在了买盗版书上面。

上了大学,我来到了一座中等城市。也许是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市图书馆就在我们学校的附近。那里可以办阅读卡,于是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就办了阅读卡。从那天起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市里的图书馆还是有一点规模的,里面的藏书也很多。在图书馆里不仅可以看书,而且可以读报读杂志。所以在大学期间我不再满足于读几本名著。我时常会看一些时评,时政类的报纸和杂志。我还养成了一个剪报的习惯,老师们读过的报,同学们在街上买的报,门卫大爷那里积攒的报,甚至废品站收的废旧报纸,我都会想方设法收集过来做成各种专题的剪报。我还养成了摘抄的习惯,并把摘抄的内容归类成各个专辑。像中华古诗专辑、汪国真诗集、文汇专辑……


参加工作以后,时间没有上学时那么宽松了,特别是结婚后,家庭事务也逐渐增多,但这丝毫没有减轻我对书籍的热爱。我总会忙里偷闲,与书来一次亲密接触。每次外出逛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店。每年都会自费订阅一些专业成长的杂志 《教师博览》《班主任》《读与写》……每月我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图书。我也渐渐建立了自己的图书房。我想阅读没有过去式,只有一般现在进行时和一般将来时。坚信,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