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里最大的事就是考学,看考上名校的人数,初中看考上名高中的人数,高中看考上名大学的人数。为了中考和高考,平时的模拟考试,也弄得煞有介事,也仿照中考高考那样划个分数线,每次都要比谁的班级上线人数是进了还是退了。铺天盖地,全这模式,何以成如此大之规模?曰某名校就是这样干的。
换言之,大家都这样,我们也得这样。名校如此,大家如此,就符合规律么?就正确么?就有道理么?就一定好么?这问题不能细究,一想准出大事。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城市中心论随着马列主义传入了中国。俄国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获得了革命的成功,中国人不也得这样么?
其实这一理论的核心——以城市为中心,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但是中共早期的领导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坚持这一理论,在广州、武汉、上海等大城市进行公开的革命活动,参与领导攻打大城市的北伐战争。结果导致一连串的革命实践活动相继失败。
直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等人发现,中国的国情是农民占绝大多数,跟俄国的国情完全不同,中国革命可以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开始实施,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中国革命最终走向成功的道路,与俄国革命很不一样。

我们有必要来研究一下这个现象。俄国人依靠城市中心论,已经取得革命的成功,按照现在流行的做法,中国革命也得依照俄国人的做法才行,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是照他们的样子在做,结果碰得头破血流,不断摸索最终才走向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的。
扯远了,回到正题说学校。某名校就是俄国人,他们的做法就是城市中心论,已然取得成功。而我们的现在,正是革命尚未成功的中国。名校就是这样搞的,我们也得照他们那样——现实中有太多王明那样能主宰“中国命运”式的人物,我们就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占主导地位之前,被一个一个王明带领着,把名校用的办学思路、规章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甚至作息时间等等统统照搬过来,有的还要更进一步发挥。
这样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疯狂跟风,师生们累得够呛,效果却不咋地。但是,铁的事实并不足以让那些管理者清醒,我不知道那些人从哪里来的自信,竟对自己的做法无与伦比地自得——名校都是一周一考,名校都是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睡觉,名校就是这样给老师排队,名校就是这样每次考完试算班级的上线人数,名校就是这样加班加点的,名校的老师都是这样无私奉献的……
这样的事不能细想,细想就能发现,别人咋着咱咋着,名人(名校)领跑咱跟风,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不是诉诸群众,就是诉诸权威,本质上都是无视自我,无视事实。其认知基础是,多数人认为是真的就是真的,权威的选择就是对的。这显然禁不起推敲,我们之所以还走在暗夜里,是因为我们还满足于盲目地跟着“王明”,任由他粗暴地自以为是,胡作非为,而不肯研究自己,研究现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