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华国学国学经典红林社
红林悟道《韩非子-守道》 第十三章 守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守道》 第十三章 守国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7-15 11:36 被阅读0次

    红林悟道《韩非子-守道》 第十三章 守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守道》上一节韩非子主要讲了让君主断了依靠人性本善与民众自觉来治国的想法,还是要依法治国才是正道。治国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全国民众及其社会活动,维护和保障的是全国民众的利益,而不是部分民众。这就要求要有一样东西既能管理所有民众又能符合民众的长远利益,圣贤发现“道”孕育天地万物而成事万物,据此演化出“法”,法适合社会民众而又能保障民众,所以韩非子认为依法治国,能够“为人主忠计,为天下结德者,利莫长于此。”

    孔子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也没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但,总归孔子的治国思想还是基于性善论与民众复礼的自觉性上,并没有达到法治的高度,所以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正是孔子的思想学说没有达到“法治”的高度,无法达到时代对治国思想的要求,才导致了他政治上的不得意,转而教书育人,反面成了一代宗师,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

    韩非子用“不恃比干之死节,不幸乱臣之无诈也”批驳了孔子的性善论,比干是够忠义,可这忠义还是救不了国家治不了社会,君主自然会有臣无奸邪的想法,可这想法实现不了只是幻想而已,就象我们总想着明天能中大奖,可这只是想象而已实现不了,改变生活还是要靠踏实勤劳。治国不能靠人性本善与民众自觉,更不能靠君主的幻想,必须靠国家律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长治久安。所以韩非子说“故君人者无亡国之图,而忠臣无失身之画。明于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于权衡,死节于官职。”意思是:所以做君主的没有亡国的前途,忠臣没有杀身的危险。知道尊法必赏,所以能使人们根据法制竭尽全力,誓死忠于职守。这就是国家律法的力量,约束了君主,规范了臣子,即是是臣子尽忠职守也要依据国家律法,这于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没有关系。律法的本质是善,善就是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就是和,中国人讲“和为贵”就是凡事做的恰到好处是最为可贵的。而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只有“道”,法来自于道,所以律法是最能实现“和为贵”的方略。君无亡国,臣无失身,这就是君臣的和为贵。

    对于依法治国的好处韩非子总结道“通贲、育之情,不以死易生;惑于盗跖之贪,不以财易身;则守国之道毕备矣。”意思是:纵有孟贲、夏育一样勇猛的脾气,人们也不敢轻易地去送死;纵受盗跖一样贪心的迷惑,人们也不会为了财物去丧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确保政权稳固的原则就算完备无缺了。韩非子最后还是强调君主依法治国能使各行各业、各层各级的人行为规范遵守规矩,社会和谐共生。韩非子没有回避社会上还存在像孟贲、夏育一样勇猛有脾气的人,也没有回避像盗跖一样被贪心迷惑的人,这样的人任何时代都有,这就是世俗世界,但能让这些人乐生重死谨守规矩已经是很好了,所以韩非子才说依法治国是“守国之道毕备矣”。

    【故君人者无亡国之图,而忠臣无失身之画。明于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于权衡,死节于官职。通贲、育之情,不以死易生;惑于盗跖之贪,不以财易身;则守国之道毕备矣。】

    国家律法不是杀毒剂,不可能将社会中所有奸邪伪诈消灭干净,再说这些消灭干净了人类社会还能存在吗,或是还能叫人类社会吗?国家律法是条与框,确定了行为的底线与处罚的结果,用来规范民众的行为,顺之者安,逆之则危。

    既然依法治国是治国国策,依法当然是核心,但还有其它的辅助治国策略,毕竟人类社会是有别于自然界的其它动物群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韩非子-守道》 第十三章 守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sd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