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已完结)
《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二十一)

《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二十一)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22-05-06 08:19 被阅读0次

    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二十一

    2022年4月1

    若上帝是动力,就是形式或意象,或是人,就是人格化身。此时。上帝与灵魂基本是同一的。艾克哈特认为上帝退出客体而进入灵魂是“最高的状态”,上帝自身就是“极乐”,上帝完全变成了无意识,变成一种自主的心理情结,但是,自我绝对不能整个的包容自主性情结,此时,无意识拥有了决定性因素,自我全部消失。在儿童期和原初人身上可看到无意识的强有力的影响,原初人在各方面都能依存本能,所以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与人的天性相协调的宗教活动。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灵魂是无意识的人格化身,欲力沉浸于内倾之中,并以上帝的天国谕之。欲力在无意识方面具有优势,并且决定着意识的生活。艾克哈物断定:若灵魂本身就是上帝的天国,上帝将能运作于灵魂之中,且被灵魂感受到,他把灵魂称为上帝的间象。

    2022年4月2

    灵魂兼具世俗的和幽灵的两种性质,蕴含原初的魔力和原初的神圣力量,所以上帝才会与人分离,被提升到纯粹理想的高度,将灵魂看作是无意识和主体之间的联系较为恰当,灵魂可以创造出各种象征和意象,而且自身也只是一种意象而已。所谓的幸福状态即为灵魂变成无意识的容器,并使自身成为无意识的意象或象征时才达到,是一种创造性的状态。

    从意识理性的观点来看,灵魂所产生的意象无法被直接运用到客观世界中去,毫无价值,有四种情况可能运用这些意象的原动力:一是艺术,二是哲学的沉思,三是准-宗教,最后导致异端和其他教派的建立,最后一种是各种放荡的行为,后两种类型在诺斯替教禁欲派(苦行的)和纵欲派(不守节度)中特别显著。

    意象的主要价值在于增进主体的幸福与健康。被动的适应(坚韧的忍受)会通过对幻想-意象的精心编构构成可能。幻想之类的材料经过处理(两种方式:还原(将一切退回到原初的本能上去,牺牲成了必然)和综合(将材料演示为人格化的过程,牺牲造成了欲力的内倾),可产生最高价值。

    这种情况下产生一种全然不同的新的势能,作者称之为超越功能。

    2022年4月3

    因此新生的态度,沉溺于无意识中的欲力,以主动完成的形式浮现出来,艾克哈特称为上帝的诞生。若欲力从外部客体撤回并沉入无意识中,“灵魂就在上帝中再生了”,此时为“隐蔽的上帝”,本质不同。

    作者认为上帝诞生的过程从心理过程来说是一个在无意识中进行的生命力波动或生命律动的问题,也是何以多用宗教或神话方面术语的问题(与无意识的心理事实密切相连)。

    作者引用艾克哈特关于上帝和上帝性的论述:上帝性是全体,它没有形体,对自身一无所知,而上帝则是一种灵魂的功能,就像灵魂是上帝的一种功能一样。上帝性是创生性的本能,而上帝则是上帝性与灵魂所产生的结果。

    作者说所有的所有的宗教都会出现向原初本性的回归以及向史前心理状况的神秘退行,这种退行的过程是对与上帝合一的原初状态的重建,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势能。在诗人赛勒修斯的诗歌中,可看到上帝-象征的相对性以及素朴的天真的关系的描述,在基督教改革过程中,无意识潜流逐渐浮现,动摇了教会作为拯救者的地位,使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得以重建。

    2022年4月4日

    这个上帝主观化的过程导致教派分崩离析,导致个人主义的出现,从而有了再度沉没于无意识原动力的危险,于是补偿出现。灵魂创造出将原动力表达出来的象征,无意识内容的直觉便成了诗人或艺术家创作的源泉。

    第五节 斯比特勒和解象征的本质

    斯比特勒的著作以其私人生活为根本出发点,涉及到对集体问题的亲身体验,有着普遍有效性和永久性的价值。但这部著作初次问世必受到大众冷落,原因是“维护和颂扬现状都是大多数人的愿望,哪怕这种做法给那些有着创造力的心灵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接下来,作者探讨了象征的本质的问题。前章中作者说明象征包含了新的能量即囚禁于无意识中的运力释放的可能性,欲力通过象征而从无意识中释放出来从而显现为获得新生的神,或者说是事实上的新神。但埃庇米修斯创造的理性主义将新的生命精神和新的象征拒之门外。象征是非理性的,在重大和具有决定性问题情况下理性主义不合适。预言是无意识中对事件表现出的征兆的投射,所以在非理性的解决方式下,救世主的诞生通常都伴随着一种非理性的不可想象的状况(不可预料的地点和不受欢迎的方式)。

    2022年4月6

    救世主的出现带来的结果是一种对立的和解。象征的真正本质和功能是救赎象征的性质即儿童的性质(斯比特勒称为“神童”),那是一种不带任何预设的态度或童稚性。指导原则取代顽固的理性意向,本质是非理性的,以一种神奇的形式显现出来。

    因象征的诞生,欲力停止了向无意识的退行,欲力主动的越多的投入到无意识中,那么它的势力和发挥的影响就越大,已被拒绝丢弃的功能又可以对意识施加影响,会出现一种无意识内容淹没一切以及毁灭一切的危险。象征在此时出现并解决冲突,但同时会将罪恶和毁灭的趋势重新唤起,《以赛亚书》中,神的降生还要受到猎杀孩童的威胁。

    因完全的投射,所以以赛亚面临的是具体的实际问题而非心理问题,但对斯比特勒来说则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潘多拉从天国带来的礼物给地上的国家和居民带来了罪恶,在这里作者对各种象征的本质进行了考察。

    在诗人眼中,象征成了与道德情感相悖的古怪的,不道德的以及不正当的东西,表现了肉欲,败坏了风俗。威胁到了公众的道德观念,这些特征使其成了劣势功能以及未被认识的心理内容的代表。作者在此解释了宝石的救赎性质,并说明了宝石的结局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犹太人获得了它。

    基督教对待世界和生命的态度,因无从发泄而备受压抑的欲力成分或人格因素是这个故事的来源。犹太人是成分和因素的象征,仪式屠杀(对拒绝拯救者的投射,被知觉到的是的一种尖锐的形式)的观念,是对一种隐约的知觉式的神话化的投射,被知觉到的是拯救者的救赎活动往往被无意识中出现的未获拯救的因素所阻碍,未获拯救的因素唤醒了所有受压抑的和未被认识的内容,抗拒宝石的感情与被压抑的欲办从数量上来讲是一致的。在道德上贬损来自天堂的纯洁的礼物以及促使其向教士和警卫肉欲的幻想的转化,就宣告了仪式屠杀的完成。象征的出现对无意识的古代的和未分化的力量有很大吸引力。意识道德和审美观念也站在它一边,所以对立状态便出现了,善变成恶。在《约伯记》中象征上帝至上权威的两个魔兽(河马巨兽和海中怪兽)是人类本性中相类似的心理力量的体现。作者引用艾克哈特所说的(引文略)用于说明对立之间的和解是救赎象征的直接效果,与无意识内容相联系的欲力同道德意识以及无意识内容达成了危险的一致。当在较高的层次上出现对立的和解时,洪水以及毁灭的危险的必将随之而来,因为在“正确观念”的掩护下相悖谬的倾向也悄然的潜入进来,这及具特征,甚至邪恶与危险也因为被理性化而成为审美的。接着作者解释了各种象征意义,鲸:吞噬性的无意识,鸟:思想意识,理想(飞翔)和圣灵(鸽子)。

    普罗米修斯拯救了梅西亚(最后一位圣子),后与埃庇米修斯结合了。在心理学方面则是内倾与外倾不再是唯一的支配性原则。中止了心理分裂,冲突使人格平均降低到自然出生以来呈现的基本特征上,维持着成熟的人格与童年的能量来源的联系。斯比特勒说象征被接受并不是最大的危险,象征着唤起的本能被理性化且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支配,这才是最危险的。

    最后,作者用英国诗人布莱克所说“人类可以分成未产者和吞食者,-----宗教总是致力于调和这两者”来结束本章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二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ya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