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779728/57e0d301ba31d7db.jpeg)
《心理类型:如何把人分类?》读书笔记(三十一)
2022年4月26日
第十一章 定义
因在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有着很多歧义,所以作者认为专门用一章来讨论定义是很有必要的。
实验的方法不可能公正的对待人类心灵的本质,离开了测量和数字,我们可依赖的就只有概念了,但现有心理学概念不明确,模糊不清。
接下来,作者按照字母顺序解释了众多心理学概念。
1:抽象作用
将某种内容从一种其他诸多因素所构成的联系中抽取或分离出来。抽象作用是一种精神活动的形式,他将本质性的内容从其他无关紧要的因素联系中解放出来,彼此区分开来或者说分化出来。它是一种一般心理功能活动,作者认为抽象思维将它于理智上认为的不相干的组成成分中的理性的符合逻辑的特定的内容挑选出来。抽象感觉是审美的一种感觉,是对应于感官的感觉的,而抽象直觉是象征的直觉,是对应于幻想的直觉相对应。作者说抽象作用相当于一种对客体价值的能量的贬低或者说抽象作用是一种内倾的欲力运动。
当一种态度,既是内倾的同时又同化了客体的某些成分(本质部分)并把其抽象的内容聚集于主体之中时可称为抽象的态度。作者认同康德所言:概念越抽象越容易排除事物的差异,最高层次的抽象与客体的绝对是相脱离的,并以此达到不可表现的极限,即为纯粹的“抽象”(作者称之为“观念”),而一种在某种程度上仍具有可表现性和可塑性的抽象则为具体的概念。
2:感情
感情是一种情感状态,一方面是身体上显著的神经刺激的特征,另一方面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对观念作用过程的扰乱。作者认为情绪和感情是同义词,从事实出发,感情与情感明显的区别在于感情能清楚的察觉到自己身体上的神经刺激,情感不能。詹姆斯-朗格的感情理论认为是身体方面的神经刺激将感情激发出来。但从根本上而言感情与情感是有区别的,作者将伴随着激烈的生理上的神经刺激的感情归入感觉功能领域。
3:感触性
这个词出自布留勒尔,“不仅包括感情本身,也包含细微的情感或痛苦与快乐这一情感色调”。
4:阿尼玛|阿尼姆斯,参见“灵魂”“灵魂意象”
5:统觉
统觉是一种心理过程,表现为一种新内容以一种可以被理解,被领悟或“变得清晰”的方式与类似的已经存在的内容连接起来,分主动统觉(重点在于自我方面)和被动统觉(重点在自行闯入的新内容方面)。
6:古代式
指心理内容和心理功能呈现出的原初心灵性质。古代式主要是无意识幻想活动的产品。无意识幻想的类比联想与其象征方法均是古代的。需强调的是一种功能某个部分与其相对部分的融合是古代的(肯定与否定情感的融合)。布留勒尔所说自我矛盾倾向和两向性以及色彩听觉之类的现象也属于古代的。
6:原型 参见“意象的”“原初的”及“观念”
7:同化
吸收新的意识内容,然后归入已经聚集起来的主观材料中的行为过程。根本上是一个统觉过程,与统觉区别点在于它强调与主观材料的近似性因素。
作者偏向于从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同化概念,即客体向主体的接近。
8:态度
由穆勒和舒曼提出。库尔普把态度界定为一种预感,产生于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对特殊刺激或持久冲动作出反应。艾宾霍斯将其当成一种训练的结果,将习惯性因素引进偏离习惯的个别行动中(作者也采用此观点),认为态度是以某种方式行动或作出反应的心理准备状态。一种态度的存在就预示了有先天的定向,朝向某一特定事物。态度是一种存在于某种主观的心理集束和心理因素或心理内容的特定组合中的准备状态,决定和确定行为的方向,通过确定的方式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积极的统觉离不开态度。态度的控制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对态度的选择没有影响。但意识与无意识所聚集起来的内容是不同的。
但态度的概念与冯特的统觉概念之间仍有一些差异。统觉是把已经聚集的内容与被察觉到的新内容连接起来的过程,而态度则单一的与主观上聚集起来的内容进行联系,态度是期望,有选择性,有定向的意义。态度有双重性,只有在意识的片面性变得过分时才对其进行干扰。
态度受环境,个体教育程度,生活的一般经验以及个人信念的影响。个体的全部心理趋向于同他的惯常态度保持一致。习惯性态度总是产生于对心理施加的因素的影响而获得的洞察力和说服力,集体的观念等。他可以改变个体功能之间的关系,这也引起了人们对普遍心理学规律的有效性的怀疑。
本质上态度是一种无法为科学研究所理解的个体现象,但实际经验中可以从心理功能上区分心理类型,另外还存在一种社会性的态度,打上了集体观念的烙印,以“主义”为表现特征,这种集体性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9:集体性的
属于社会民族或一般人类的内容。列维-布留尔将这类内容描述为原初人的集体表象,包含了流行于文明人中的一般性概念,集体性并不局限于概念和看待事物的方法,还包括了情感。文明文化中,集体观念与集体情感密切相关。思维功能,情感功能,感觉和直觉,同时具有大多数人的特征时,便是集体性的。
10:补偿
阿德勒引入这一概念到心理症的心理学中,主要表现在补偿性心理系统时自卑感的功能平衡上。
按照阿德勒的理论,从病原学上来讲,器官处于低下状态的心理症患者的自卑感往往能产生一种“辅助性装置”即补偿。
阿德勒将补偿概念限制在自卑感的平衡上,而作者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一般性的功能调节即一种心理机制的内在自我调节。意识定向具有片面性,无意识是被选择的定向排除出去的和抑制的内容变成了对意识定向的抗衡力量。意识的态度越是片面,来自无意识内容的对抗就越发强烈。在极端情况下,补偿便以对立功能的形式出现,通常情况下,无意识的补偿更多的是对意识定向进行平衡或补充。在心理症中,补偿作用被扰乱,因此分析疗法的目的在于充分认识无意识的内容,以便重建补偿作用。
11:具体化
实质就是“共同生长”,指思维和情感的一种特征,与抽象作用相对立。具体化思维的运作是与具体概念及其知觉对象相一致的,并始终保持着与感觉的联系,具体化的情感变如此。
原初思维和情感属于具体化的范畴,与感觉联系在一起。原初思想依附于物质现象,原初情感依赖于感觉,所以具体化是古代式的。在文明人看来,具体化的思维除了能展现感官所传达的直接的和明显的事实之外,既无法设想任何其他东西,也无法将主观情感与被感觉的对象区分开来。
具体化是思维、情感和感觉的融合的表现。这种融合保证了思维与情感的一致,使它从属于感觉而无法发展成为纯粹的功能,感觉最终占据心理定向的优势地位。
具体化的劣势就是诸多心理功能处于感官的从属地位,即通过损害个体心理自主性来迎合感官事实,具体化赋予事实重要性过高的评价,压抑了个体的自由。具体化将内在因素投射到客观材料中去,对纯粹事实近乎迷信的崇拜便产生了,与原初人的状况基本相同。
作者指出从尼采的例子可知情感的具体化很可能会导致一种对饮食的过高评价,“人即他所食之物”(。摩莱斯各物的唯物主义的例子)
12:意识
意识指的是心理内容与自我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能被自我所知觉,无法被自我察觉的是无意识。
意识和心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是所有心理内容的总和。采取的是一种意识性的方式来与自我取得联系。
13:建构
在此需要从建构与综合同义的意义上来理解,与还原相对立。建构的方法关乎的是无意误解产品的精心编构,以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来诠释无意识的产品,并预示着一种正在到来的心理发展阶段。麦德尔和阿德勒都察觉到了无意识的预期功能,根据补偿的理论,无意识的活动是对意识的情境的一种实质性的补充。在一个预期的定向问题上,无意识活动与客体的实际关系还与处于过去状态下的客体有一定的实际关系,建构方法的目的就是从无意识产品中诱导出某种与主体未来态度相关的联系和意义,努力的阐明象征性表达的意义。建构的方法使用了某些比较性的材料,还原的解释也一样。对理智问题的建构处理会使用哲学方面的材料,对直觉则会更多地查考神话和宗教方面的材料。
建构方法的个人主义是必然的,还原方法是集体性的。当主体采用直觉的方法时,也能直接的将建构的方法用于他自己的材料,以便阐明无意识产品的一般意义。
14:分化
一种功能与另一种功能或其他更多的功能相互交融为一体且不能单独运作即处于一种古代的状态,是未分化的,总是与感觉、情感、直觉混合在一起。未分化的功能往往具有两向性和相矛盾性两个特征。其一它的每一种立场都带有其自身的否定,这一特征决定了未分化的功能在运用上受到明显的抑制。其一内部各成分间是相互融合的关系,由于一种功能的定向就是为了排除不相干的东西,所以分化离不开定向,与不相干的东西的混合必然排斥定向,这就决定了只有已分化的功能才具有定向的能力。
15:异化 参见”同化“
16:自我
自我是一种构成“我”的意识领域中心,并呈现出具有高度连续性和统一性的观念情结,可称为自我情结,是类似于意识状态的一种内容。
自我需与自身相区别。自我具有我的意识的主体,自身不单单是我的全部心理的主体,还包括了无意识。自身是一个将自我包含于内的理想的统一体。自身常在无意识幻想中呈现为出众的或理想的人格。
16:情绪 参见“感情”
17:移情作用 是客体的内向投射。
18:对立形态
指的是一种“流转”,赫拉克利特哲学中指的是对立事物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即一切存在皆可转化为其对立面。
作者用对立形态一词来表达时间过程中出现的无意识对立,出现于一种极端和片面的倾向支配着意识生命的时刻,对立形态最好的例子是圣保罗和诺利对基督教的皈依。
19:外倾
外倾即欲力的外向转移,主观兴趣朝向客体的运动,外倾是一种从主体到客体的兴趣的转移,形成习惯的外倾被称为外倾类型。
20:幻想
幻想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想象的虚构物(指一种没有客观的参照物,并且与其他情结相区别的情结),另外一种是想象的活动。
在日常心理实际的经验中,幻想不是从期待的直觉的态度中产生出来的,就是表现为意识内容被无意识内容侵犯了。积极幻想都是直觉的产物,即为一种被无意识内容知觉的态度所唤起的导向,消极幻想没有直觉的期望,先行预示也没有直觉的期望相伴随行,以可见的形式出现自身主体的态度完全是被动的。消极幻想的出现以能量从意识控制的撤回和相应的无意识材料的高度活跃为前提,总是在意识与无意识相对立的过程中产生,具有冲破意识阻抗的能力。积极幻想是一种意识的倾向,将某些色调轻微的无意识情结的暗示或片段吸收进来,通过联想让他们和相关的因素进行联结,且通过精心的编构让他们展现出明晰可见的形式。积极幻想是一种最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消极幻想常伴随一些病态特征或某些非正常的迹象,它总是需要意识的批判。作为无意识补偿产品的积极幻想只需理解。
幻想的外显意义与潜在意义也必须区分开来,外显意义出现在幻想意象的具体“样式”中,直接呈现在观念情结的底层中,无意识的对立需要通过一种着重强调的外显的意义将自己呈现出来。
外显的意义可见且包含具体的过程,它具体非现实性,因此要满足意识对理解的需求,就需要寻找其解释或潜在的意义。从数量上看,本能力量与幻想的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要找到潜在意义需找到幻想的心理根源,包括很久以前幻想形成的原因和本能的力量,作者称这种解释方法为还原法。但是用还原法对圣彼得和圣保罗幻觉进行解释却并不尽人意,并不应将历史事件简单地当作生理的或纯粹个人丑闻那样的问题来探讨,因此需要对幻想潜在意义进行考察验证。首先要考察它的因果关系,因为个体的心理同时被历史和环境约束,既是生理的、生物的或道德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与生机过程的连续体的联系是不容分割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严格的因果性因素而把目的性的观点当作决定性的东西,单凭直觉去辨识所有心理中的创造性因素,单纯依赖因果性观点是不完全可靠的。
作者从未来使命的角度来分析保罗的幻觉,比还原到个人动机的解释更符合事件的真正含义。同样对《使徒行者》中圣彼得的幻觉所做的目的性解释,也远比单纯生理的和个人性的推测更能令人满意。
幻想既需要因果性的解释。又需要目的性的解释。因果关系方面,幻想是先前事件的结果,呈现为一种生理的或个人状态的征兆,通过目的性解释,在现有材料的帮助下,幻想以象征的形式刻画出某种明确的目的或追寻未来心理发展的线索。
我们不能否认幻想潜在意义的存在,至于其生理原因也只能把它当做幻想存在的条件,而并非关系其本质的规律。
幻想的第二层意义即想象的活动,只不过是对心理生命的直接表达,是对那些只能以意象或内容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的心理能量的直接表现,在基本的心理活动的形式中都可以发挥作用,不是一种特殊的功能。
想象虚构物是一种观念力,作者认为想象活动的幻想是与心理的能量流对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