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墓

作者: 我是陌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7-10-26 16:20 被阅读0次

    古 墓

    04年的夏末,外公意外身故,墓地经由风水先生指点,就定在了只离家300米的一处视野开阔的地方。

    外公外婆他们家修在半山腰,坐北朝南,三面环山,正对着的方向是依次递减的稻田,景色可以看很远。

    大约是个好地方。

    外公对我很好,每次去看外婆时都会到顺道去外公的墓看看,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总是要摘几朵野花放在外公坟前。

    距离外公坟冢大约五十步,有座看起来已经很老的坟冢,坟侧堆砌了石头,石头表面已经有些沙化,前面的墓碑似乎雕刻了什么东西,造型挺复杂。

    至于坟冢顶部,依然是土质,随着四季的变换长出不一样杂草,夏季还会看见几多嫩黄的野棉花,迎着山风摇摇曳曳。

    但我一直不敢走近,因为这座坟冢的左前方,不知为什么破了一条手掌宽的口子,无论何时往里面看都是一片黑色,在周围灰白色的石材映衬下,像极了一张撕裂的嘴,特别狰狞。

    我害怕里面会弹出什么蛇虫鼠蚁,或着突然伸出干枯的手臂把我拉进去,恰好它又立在路边不远,所以路过时稍微一靠近就跑的飞快,根本不敢去看它。

    直到上了初中,有一次和妹妹一起来给外公上坟,才壮着胆子凑近去看墓碑。

    墓碑上的雕刻和字迹都沙化的挺严重,碑头大致看得出刻有云纹。

    碑主立碑人什么的暂且不表,废了好大的劲儿去辨坟冢所立的年代。

    大清……什么丰……六年?

    诶?

    大清咸丰六年?

    掰着手指头一算,一个半世纪了啊,居然是座古墓。

    幼时,对逝去的人都存在莫名的敬畏的恐惧,基本不敢去有坟冢的地方。

    因风俗差异,所以都是大年初一去扫墓祭拜先祖,每次都老老实实的烧纸磕头,紧紧跟着大人不敢乱看乱窜。

    发现那座清朝年间的墓后,突然觉得这些已逝之人的最后归属地没那么可怕,反而让人产生了好奇和探究。

    墓主人的生平和所处时代的风貌,都让人想一探究竟。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后来去问外婆那座墓的事,外婆说是自她出生就一直在这儿了,墓主人好像是以前的一个大官儿。

    最开始是以现在这座墓为中心,周围一小片山头都是这座墓用石头雕刻的柱子和雕像,后来为了改善这座山半山腰的稻田灌溉,要在山顶修水渠引水,地方就组织就地取材,把这座墓的石头敲敲打打,都搬到山顶当修水渠的材料了。

    当时动静挺大,很多村里人都来看热闹,外婆说她听别人说看到那些工人抬了好个大箱子出来,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最后也就只保留了主墓和那块墓碑,至于我看到的那个黑洞洞的口子,估计是哪个盗墓贼掏的。

    事情且不论真假,夸张也好、人为流传也好,但确实让我感觉十分惊奇,以及惋惜。

    如果仍旧保存,很想能够见上一见。

    至于墓主的后人,外婆外公婚后在这附近住了几十年,从未见过有人来祭拜,后人已不可查。

    明代诗人孙友篪,曾留诗一首:

    野水空山拜墓堂,松风湿翠洒衣裳。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大意约是诗人立于水滨,面对山间中掩在松柏间的一座古墓,上前祭拜,却见这墓已是孤冢残碑,因此心生伤感、心绪难平。

    后有人解析此诗,根据所述地理形状,认为墓穴依山傍水,此墓主人并非等闲之人,诗人意在以此诗表露对岁月流逝的伤感,昔日的显贵在漫漫的历史中都化作了过眼烟云,后人不知所踪,亦不知前尘过往。

    我突然有些理解诗人的心情。

    爷爷是个石匠,也曾听他讲过遇到的异事,年轻时和一群人去山头凿修筑房屋的基石,结果竟然无意翻出了一座棺椁。

    一群人不敢打开,去叫了当地的政府人员,等人来了挖出打开,里面仅是一具枯骨,隐约能看见一些陪葬的饰品。

    地方风俗,不可去轻易破坏他人坟冢,爷爷他们为什么会无意挖到,完全是因为附近没有任何可以看出此处有墓的表象,附近无墓群无墓碑,连土都是平的,有人烟的地方距离这里都有好几里地。

    不知是经过多久的变迁,连墓存在的表象都消除了。

    现再见那座清朝的墓,已不觉害怕,只觉得它站在那里,由着风吹日晒,显得尤为孤寂。

    依然惊奇于那些未知的事物,同时也惋惜那些未经发掘和研究,就已经消逝的东西。

    历史遗留给我们,让我们慢慢发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 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ek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