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环境
谈及坪上的教育事业也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时常听父辈们谈起他们那个年代的上学时光,觉得那也是一份珍贵,一份典藏。
父辈们那会是五年制教育,他们说那时的坪上小学只有一到三年级,四五年级便要去邻村去,初中则要去乡里边读书。他们那时候的条件根本不如现在,可以说根本没法比。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三个年级的学生,几人并用一张课桌,然而这样的教学环境,在我的童年也曾有幸体验。那时候的条件要比我们现在也差的太多了。
每每听父母谈及他们的求学经历,我都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一种清澈,嘴角上扬的激动,这种青澈,这种激动,都是来自他们对童年求学的亲历与回忆时的向往。
他们说他们那是没有上课铃声和下课铃声仅靠敲钟示意。没有完备的规章制度,没有繁琐的程序。师资力量更是短缺,(多是一位教师教好几门课程,带好几个年级)他们每天早上5点便要去教室早读,冬天的时候天色还很黑暗,空气也很冷清,况且那会儿还没有电灯,等到他们四五年级的时候,坪上村才通的电。没电的情况下便的点一盏煤油灯、生一炉火,早读要持续到早上8点,吃完饭后再到中午,然后到晚上7点多,他们一天的作息时间一般是这样的。这样的经历多年以后在我身上也曾发生过一段。
辗转十多年后,我们这一代出生父辈们寄希望于我们这代,由于条件限制思想也受到影响,认为村里的教育完全可以培养人才,(当然我并不是说村里的教育质量不够,而是像我这样学习自控力差的人很难从那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然而村里也不是没有走出的大学生,只是当我后来接受了正规的教育洗礼后才发现它的不完备,我也想将来有一天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就这样我们同龄几位小伙伴到了上学的年龄后,也去了村子里的学校,一间教室,一位老师,四个年级,30多位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我们的求学生涯。
坪上的学校是两间砖瓦房离姥姥家很近,一间给我们用来上课,一间留给老师用来住宿。教室西面的墙上挂着一块由人工制造的黑板,黑板前面是一张讲桌,讲桌前面是学生的课桌。屋外的后墙上朗朗的大字写得周全“再苦不苦孩子,再穷不穷教育”。这12个大字与坪上的现实环境非常贴合,寄托了坪上人们在现实的状况下对教育的渴望。
此刻回眸那时的记忆人像电影般历历在目,我们没有正儿八经接受学前教育,有的只是到了快上学的年龄家长会把我们送去学校里,同大年纪的学生们共处一室,让我们先习惯习惯,然后便跟着年纪上,所以我们的学前真的是一个过渡阶段。
就这样我们过渡到了小学编制,进入一年级,进入一年级后,我们接触到了课本,谈到课本可是几经周折,由于坪上学校离乡里很远,加之路途崎岖不堪,每个学期的课本运送任务就成了一大难题,没有专人专车送,靠的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一捆一捆亲自担回来,往往都是开学已经一个月了,我们的新书才能到手,这之前我们都是用上一届学生的旧书,后来过了很长时间,村子里有人有了摩托车去乡里拿书的任务已减轻了许多。每当发下新书后,我和小伙伴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书从头到尾翻看一遍,不是预习,更不是思考,而是为了看看新书上崭新的彩色图画,还拿到一起讨论起了这图画上的内容真是“不知书中文字贵,只懂图上乐趣多”啊!
放学后每个人都高高兴兴的拿着新书回到家中,回家之后就要求父母一同把新书包个封皮保护起来,以免弄破了,第二天去了学校后,我们又开始了互相看各自包的封皮了,你的有图画,你的没有,你的是牛皮纸,你的是报纸,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老师再三嘱咐我们要爱护书本,不仅是它来之不易,更因为它可以教你们识文断字,通情达理,考上好的学校,过上好的生活,我们频频点头回应。不仅书本来之不易,连上课用的课桌都是弥足珍贵。
我们包括父辈们上课用的课桌,有的是学生从自家拿来的各不相同,有的是学校原有的公家物品。它们形状不一、高低不齐。有的是单个桌子,有的是桌子,椅子连在一起,有的桌子只有桌面没有底子,这没有底子的桌子,书本学习用品自然就没有了收拢处,一些大年级的学生就会拿些毛线拉扯一个简易的桌底,当时看了感觉并不美观,现在回想起来反倒感觉他挺有艺术气息。不仅没有桌底,就连桌面上都刻满了各种汉子搞的桌面也是坑坑洼洼,写个字稍一用力,本子就会偷个洞,可别小瞧了这桌子,它也见证了几代人的学习经历,听家人说这些桌子是大队的,每逢大事需要支锅起灶时,这些桌子就会被拿来当餐桌。连这些桌子也会参与到坪上的建设,更何况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坪上人。桌面上刻满了的字迹是它的伤痕,也是它对坪上的见证。



如今的我们,早已经有了明亮温暖的教室、统一的课桌、优美的铃声、开学就会到手的课本、一科一位任课教师、丰富多彩的课程只是这些坪上与我们失之交臂都没能有幸与我们参与。
原创作品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