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赶会

作者: 麻辣烫_不加辣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00:12 被阅读5次

本来想好配图是家里的集市,才发现自从上了大学远离家乡到现在工作,我很少有机会再去集上看看,连照片都没能留着一张。

图源百度

这张图还是从百度上下载来的,跟家里的集市最像。农村通常称之为“赶集”或是“赶会”。

这一天,大家通常都会给自己放个假,去会上看一看,买件新衣服,或者挑个地里好用的家伙什儿,也好鼓励自己为了来年的丰收拿出十足的干劲。

故乡最大的会在农历的五月二十四。

印象中,这一天,四面八方的亲戚都会齐聚在奶奶家里,爷爷掌勺,负责做一桌好吃的菜。一到中午,大家就围坐在一起别提多开心了。值得一提的是姑姑家里的熊孩子,大姑姑家里就有三个,两个男孩,皮的厉害。老二一到家就喜欢骑三轮车,后面成群的小孩子跟着,满大街跑。

奶奶常问东问西,关心姑姑每天累不累。姑姑也说腿疼了要去医院看看,别拖着。两个姑姑都是县城,离家里三十里地,时不时回来看看,奶奶脸上总是堆满笑容。

我们一家人回去外公外婆家里。外婆笑的时候很感染人,这件事我没跟任何人说过。大部分人对外婆的印象都是对我们家不好。母亲小的时候也没能读上书,对于我家里有我和弟弟两个大学生也是惊讶到了村里的大叔大娘阿姨们。说来奇怪,每次去外公外婆家里都还是想着爷爷做的饭菜,真的是香得诱人,不得不说,吃货的本质从那时候就开始显现了,只不过还不知道有“吃货”这个词。

吃饭只是聚在一起聊聊天的一个形式,赶会才是这一天最有意义最好玩的事情。奶奶会去集上逛逛,记得那会儿十块钱一条的裤子奶奶说穿着很舒服。或者是薄料的短袖,遇见一件适合自己的也算是没白跑到集上来。每一家都用简易的棚子搭出来一个四方的空间,四面的简易棚上面都挂着自家最新潮时尚的衣服。

农历五月份天气已经是很热了,再加上北方原本就比较干燥。整个街上涌动着一种燥热的气息。来来往往的车辆依旧川流不息着,大多数都是三轮车、电动车,甚至还有人开着三马车,从人群中经过的时候,大家都纷纷找个能站脚的位置躲得远远的,一是为了安全,二是在大热天闻着柴油的味道实在是难以形容,好像立马可以呕吐一番。待车走之后的浓烟渐渐散去,大家又都像成群扎堆的鸟一样聚在一起,讨论哪件衣服更好看,刚刚在哪家看到了更实惠的物件儿。就这么三言两语一沟通,大家都觉得得到了很有价值的“情报”,立马百分百投入到“观摩”手里的衣服的任务中。

这酷暑难耐的天气自然是挡不住各家的热情,有人还伴着热气叫卖起来,手里不停摇着蒲扇,光着膀子,似乎声音越大,来到自家的人就越多,做成的单子也就越多。还有人连个蒲扇都没有,只得拿着厚纸片,扇出来那点风可真是凉爽。当然,还是有人可以接到电的,跟街上的村民说说,大多可以插上电,把事先准备好的落地扇拿出来,吹上一阵,赛神仙般的幸福感。

而我常觉得,可能电风扇比叫卖声更具有吸引力,对这个炎热的夏天的我们而言。

这样的天气对试衣服的人更是考验,在这简易的棚里,大家也都没觉得什么奇怪。各自只关注着手里的衣服,期待的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还不忘在镜子前扭一圈,想必当下肯定陶醉于自己优美的身姿。

印象中常常在集上买鞋,每次在外婆家里吃完饭就盼着赶紧出门去赶会。除了期待看到花花绿绿的衣服,还期待可以买上一块雪糕,舔雪糕的速度总是赶不上太阳底下它融化的速度,真的是急得马上就要哭出来。那种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在自己眼前慢慢消失的感觉,在长大以后变得痛彻心扉,可能,从那时候起,生活就在教我珍惜。

小学的时候,每次家里有会,父亲都会给我和弟弟每个人五毛钱,可能有时候是两毛。拿到钱的我们总是像第一次看到钱一样,想着每一毛该怎么花才更有意义。那时候学校门口有一对老夫妻推着木拉车卖小零食,说起来算是“垃圾食品”。那时候觉得能在放学以后吃上一袋“天方方便面”是极具幸福感的;或者去买一根辣条,那时候辣条都是按根卖的,好像是一毛钱两根;还会买了瓜子在路上嗑,一毛钱就是粗略计量的老爷爷的一把,有时多点有时略少。父亲给的这点福利,我常常会买雪糕,也会买很大一个棉花糖,那时候可能是两毛钱吧,真的能甜到心坎儿里,只这样,就觉得之前挨父亲的骂都没关系了。

想想那时候,真的还是个孩子,也真的单纯。

母亲带我去买鞋子,二十几块的鞋子总也能再划下几块钱来,等到成为这场拉锯战的胜利方时,便心满意足的掏出钱来,接过试好的鞋,看着满脸是笑的我。

我从不觉得家里的人世俗,反而觉得淳朴。

父亲往往不跟着我们转悠,倒是会去看看锄头铁锹铁犁什么的。做了这么久的农民,父亲是我见过最称职的了。他对土地的热爱让人心生敬意——

他爱那片土地,我爱这和土地有关的灵魂。

每次父亲都能淘到性价比最高的农具,回到家里一比价旁人才知道自己又买贵了,并且质量不见得比父亲买的好。可能是因为,父亲如此热爱,才如此懂得。

母亲和奶奶常常去买布,提前量好家里要做的铺地(类似“毯子”)的大小,然后让店家给裁一块大小合适的买下,或者是买来黑色或是红色带着小花的布料用来做布鞋。母亲做的布鞋着实舒服,初中运动会我坚持穿着母亲做的鞋跑,最后拿了第一,母亲骄傲了好一段时间。

去年回家,看到衣柜里母亲做好的好几双鞋,并且母亲还在一直做。只是没有红色的鞋子了,鞋码也都只剩下父亲和母亲自己的了。

在集上,第一次听到“的确良”这个字眼,长大以后才知道它是这样的写法。

那时候,爷爷奶奶还没这么老,父亲母亲还年轻,外婆还在,我还小。

我一直以为,故事才刚刚开始;但是,没有人知道,有些故事正在草草结束。我希望啊——

以后有时间还能去赶会,看看忙碌着试衣服的奶奶,帮我挑鞋子砍价的母亲,研究铁锹的父亲,当然,还有打小就牛脾气的弟弟。还有,什么时候,再吃一次爷爷做的丰盛的菜。

故事真的过去很久了。我想,今年的五月二十四应该还是那么热闹吧,虽然父亲去年说家里人少了很多,都不像以前一样了。

说不定呢,或许今年,集市就活了呢。

2018年5月5日  洛晴

相关文章

  • 故乡‖赶会

    本来想好配图是家里的集市,才发现自从上了大学远离家乡到现在工作,我很少有机会再去集上看看,连照片都没能留着一张。 ...

  • 赶会

    “赶会”是我们老家的一个俗称,但是用普通话怎么解释,我也说不大清,那我们就暂且以为普通话应该也是“赶会”吧。 ...

  • 赶会

    赶会是农村人的一场大事,有的地方一年只有一次,像我们老家,一年就只有一次会,所以父老乡亲们在有会那几天,有事...

  • 赶会

    今天我们这赶会,非常热闹。有卖各种各样的,比如卖香肠的,卖小龙包的,…太多了说不完。我跟你说一烧我今天的消费。 一...

  • 赶会

    这几天我们庄会了,一年只有一次,当然要好好玩玩了。 今天,我们家有客人,还不少呢!这下呀,有妈妈忙...

  • 赶会

    我记得上册的时候,我和妈妈去姥姥庄赶会。 我和妈妈来到姥姥庄的时候我看了一眼。心里暗想:也不怎么热闹。到了姥姥家,...

  • 赶会

    每年小满那天,我们乡里都有一个大集市,我们通常称为小满会。早些年小满会很热闹,一个乡各村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吃过早饭...

  • 赶会

    小时候跟着妈妈去赶会,会上卖的东西新鲜,像鸡鸭鹅鱼都是当场宰的,蔬菜也是,都是农民伯伯当天在地里摘的,早早的天蒙蒙...

  • 赶会

    星期一,磨街孙庄有会,我们家就在陈庄,我爷爷骑着摩托车带我们去窜亲戚,到了那里我们先去姥姥娘家,到了那里,...

  • 赶会

    旧历逢“五”、“十儿”是小城集中买卖贸易的日子,时称“赶会”。 入了腊月,年关临近,“会”自是比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赶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vs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