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说明书读书《人生感悟ABC》
20190623读书成长沙龙心得——致良知 自信 仁者自勇 推己

20190623读书成长沙龙心得——致良知 自信 仁者自勇 推己

作者: 自在阳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7-03 23:16 被阅读4次

    仲夏,因参加北大河半马,未能同场共修,学习西燕老师智慧总结(以下大部分为西燕老师的精彩总结),品位圣贤经典,体悟人生收获满满,感恩亲们

    感受:和平—享受—感恩

    一、《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2•20【原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解读】

    1.本章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2.季氏专权重利。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想达到为政目的,让百姓合道生活,国泰民安,自己必须首先遵道而行。正如大学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良知光明,知行合一,让自己心安,天下才会安。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心安天下安。


    2•21 【原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参考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解读】

    “1.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德治”。国家政治以仁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为官。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2.《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一即一切,上下互通。

    3.关于为政,《论语》第13章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

    4.孔子在政治方面是很有见地的,是一个很好的从政者。孔子在50岁以后为政的业绩都很好。因为50岁之前他的德行、学问都很高了。其实孔子在告诉我们内圣没有完成的时候,外王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圣外王”的含义,简单地说, 就是内以为圣,外以称王,指一个人在内具有圣人的修养境界,在外则可统御天下。“内圣”,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状态;“外王”,表现的是一种应用情景。)

    5.儒家是积极入世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无论“出世”还是“入世”,其实,人人都在搞政治。孔子所说的是“一”不是“二”。就是搞好自己来发挥影响力。政治就是通过正己来正人,政的目的就是让不正归于正。通过“存天理,去人欲”,从我做起,把自己搞好,影响到家人,再影响到周围的人,不管你有没有名分上的官位,都可以搞政治。不管你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人人都在参与政治。

    6.孔子引用《书》里的话,意思是,只要把《书》的道理活出来,这样就可以“施于有政”,以此影响到社会,并进而影响到政治了。可以这样理解:为政理民,就是当官为政,这是明的;还有一种为政就是以德为政,或者说是用文化传承来为政。而人们恰好只看到了当官理民的这个方面,而没有看到为德的这个方面。实际上,政治就是用德行来影响民众的。孔子的思想就是,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书》里话,就是他自己在做的,他认为这就是在为政。启示是为政不一定要到官场上去,从修身开始,照样可以实现为政的理想。

    7.用历史来验证:当时为政的耀武扬威的季康子,现在在哪里呢?而二千年后孔子的思想还在传承。所以,我们可能只看到了明的一面,没有看到暗的一面。德行的力量是可以长久的。文化的力量是可以长久的。一时为政,如果没有德行,很快就被淹没了。孔子认识到政的根本就是正人心。

    8.一般人认为,到官场上去做官才算为政。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实际上,孔子讲明了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把自己做好了,就是在为政。

    9.为政的实质是思想统治,而不仅仅是权力,金钱或威势。把人们的思想贯穿在行为中,这种力量就发挥出来了。所以孔子主张“德政”,意义也在于此。孔子思想是经世致用的无冕之王

    10.政治是从自己的心出发,以古为镜,以小见大,在家里面能做到让家人佩服吗?按照孔子的话,那些政治家不但要有君子的身份,也要有君子的人格!这就合一了,否则就“二”了。孔子在这里把道德修养和政治结合起来,讲的是“一”的状态。

    11.我们每个人搞政治就是知行合一,实践“孝悌忠信”,在日常生活中立住了,就是已经在搞政治了。每个人都提升自己的心性修炼,自觉地去做君子,这已经就是对这个世界施加影响了。“力量之源”讲:动静之间影响世界风云。我们每个人对世界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就把信心树起来,从我做起,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这就是参与政治了。试想,拿孔子和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比,谁的影响力更大呢?谁能说孔子没有参与政治呢!

    12.在官场上为政是明的,显性的。在家修德,是暗的,是不易被人看见的。但也是为政,关键是自己要把自己看见,自觉地增强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挥为政的作用。”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即是兼济天下,为政四方。


    2•22【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参考译文】孔子说:“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靠什么行走呢?”

    【解读分享】

    1、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自信、信任,信任自己的良知、本心信任自己就是圣人、佛,本自解脱、具足、丰盛,与万物一体。二是内外合一,对人讲信用欺人即欺己。

    “2. 輗和軏看起来不起眼,但非常关键。孔子以车子为喻,说明人要立身行事,信誉就像那个輗和軏,是非常关键的。

    3.人的信用等于人格。信与诺有关系,一旦承诺,就要守信。记住:承诺等于人格,一旦承诺,全情投入,誓死捍卫。一旦失信,实质上就降低了你的人格价值。当今时代做事的最可贵资源就是人的信誉!

    4.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cān)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子张问怎么样才可以到处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信实,行事笃厚谨慎,即使到蛮荒国家也是行得通的。说话不忠诚信实,行事不笃厚谨慎,即使在乡里间,你认为行得通吗?站着时,就好像忠信笃敬几个字也在你前面一样;在车上,就好像忠信笃敬也刻在车前的衡轭上一样。这样以后就到处行得通了!”子张把老师的话立刻记在衣带上)。这一章是孔子教导子张要存心诚敬,才能行无不利。

    5. 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军备),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的回答诠释了树立政府公信力的价值。

    6.信是做人的必要条件,或说是人的核心内涵。仁即是爱,而爱以各种关系来体现,信就是其中最重要的。

    7.信是会意字,即人言,人说出来的话,也就叫承诺。而承诺这件事我们要特别严肃地对待,要很慎重,不要轻易给人承诺。《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有言:“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8.我们讲品牌的作用。那品牌靠的是什么?政府在百姓中的威望靠的是什么?大到国家小到单位或个人,信誉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知行合一】致良知,自信,万物一体,重视承诺,知行合一。


    2•23 【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参考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解读】

    “1.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心体光明,与时偕行,不顽固守旧。对周礼推崇备至,很有信心。

    2.时代在发展变迁,“一脉相承”的那“一脉”一直是存在的。我们能看到中华民族前后相传的文化精髓是前后一致的。改革性发展性也一直都在,这两种东西同时存在。孔子讲出的是对周礼的文化自信。

    3.现在讲的“四个自信”里面包含“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加以传承。

    4.为什么说“百代之后”还可知也?是因为这里面人恒定的东西。礼是做什么的?礼是仁的外在,仁不变,礼不会到不可知的程度。传承的就是最基本的东西,礼可以经国家育人民。最核心的东西(周文化)没有丢,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5.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他就是通过整理这些典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文化得以传承。作为道德层面的隐性的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周文化,作为制度层面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秦代的制度(郡县制、中央集权制)。一有了这个制度就一直影响到现在。所以说“百世可知也”可以这样做预见的。

    6.文化都是人定义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某种程度上说决定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命运。但无论什么制度下的国家,传承的最核心东西就是“爱”。《孝经》上说“不爱父母而爱他人,谓之背德”。

    7.国可以亡,但文化不能亡。文化只要不灭,总有复兴的时候。这里面包含普世的东西。(《孟子》中记载有墨者夷之同孟轲的辩论。夷之提出墨家的主张:“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主张“爱有差等”,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的内在价值有很大的差异,人对它们的关爱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的仁爱是有差等的,可以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类;本句之中的“爱”则特指物伦,又是基于人与物的一体同源由人推开去的。从亲人到他人再到万物,仁爱的表现是越来越远的,这种远并不是说越来越不重视,对亲人的爱和对朋友的爱不同,对朋友的爱和对陌生人的爱不同,对人的爱和对物的爱更不同。人伦、物伦根本不同,须区别对待。“爱之而弗仁”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对万物要有爱的态度,但并不是对它们讲人道。人伦、物伦有区分对待的层次差异,人伦、物伦的当下对比下,人伦是重于物伦的,这是儒家的人道精神。在此情境下说儒家的态度是“不能爱人焉能爱物”更合适,事有轻重缓急,不通权变非仁者所为。同理,连亲人都不爱的人,能爱他人吗?这也是我们可以切身体会的。孟子说:“智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智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即便以尧舜之德当其情势所迫也难做到仁爱所至无不周遍。作为人,爱人爱物总是从身边做起,推而广之。但从这里又不能说儒家抛弃了张载所说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终极理想,只是说这种周遍爱的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儒家君子善于推已及人。假如盲目提倡“爱无差等”,恐怕不尽情理而更难在民间实行。但儒家的道理,理一而分殊,道理有层次性,且更能实行。儒墨两家都务实,都重功利、效果,相对而言,墨家更为务实,而儒家更重长久的人文价值,没有局限于功利论与效果论。儒家坚持德性论,不因实务功利而偏离絜矩之道。“爱有差等”不废仁爱之普遍性,反而更能证成之。另一方面,墨家的批判并非毫无价值与意义,墨家警惕孝亲、丧礼的变味,儒家的“三年之丧”的主张及其制度化确实造成很多弊病,造成真情的旁落与社会财物的浪费;墨家批判社会不公及爱的不周遍是有道理的,也是有其理想的;墨家对于儒家及其流俗流弊的批判,对于完善儒家学说适成一种补充。”

    知行合一】致中和,知行合一,推己及人,亲亲仁民爱物。


    2•24【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应该做的事不做,就是怯懦。”

    【解读】

    1、“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仁者,心地光明,无有恐怖,必勇。

    2.“孔子在这里讲“义”为什么把鬼拉进来说呢?鬼是死去的亲人,鬼和神是有区别的,神是批山川等的神。所以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就是不应该乱祭祀”,增加人欲。

    3.从中可以看出,孔子重视人的福祉,重视实际,反对泛滥的祭祀。反复强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行合一

    4.“谄”实质上是因为心不清净,心有挂碍,害怕降灾祸于自己,所以才见鬼神就拜,临时抱佛脚的国人对于宗教态度大都如此。见义不为是无勇,也是因为心有挂碍,怯懦。二者表现不同,实质上都是因为良知不光明,心有恐怖。

    知行合一】致中和,知行合一,仁者自勇。


    二、《传习录》陆澄录 四十九

    【原文】问:“道一而已,古人论道往往不同,求之亦有要乎”?

    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又曰:“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参考译文摘录】

    “道没有特定的形态,所以不能执着,如果拘泥在文字上求道,就离道越来越远了。向内求,认识到心之本体,就可以体会到无时无处不是道,从古至今,自始至终,道没有什么不同。心就是道,道就是天,知心就可以知道、知天。要真正地领悟大道,只能从自己心上体认,而不是向外求索。”

    【解读】

    1.“道无方体”,说明道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道的本体不能用具体的事物或语言来表述。“不可思议”道不是从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灵智慧开启,无所不见而又实无所见。不执著在一事一物上,才能见到真理的全体。“不假外求”,就是向内寻求悟入。

    2.“道可道,非常道”。《中庸》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说明道没有一时一刻离开我们。阳明先生:我们那颗良知之心就是道,求道只向心里求即是。

    3.佛教上说“境随心转”,这个心是不是阳明先生所说的道呢?

    4.从另一角度来理解,道就是路,是人能走的。路肯定是由此及彼,由烦恼到菩提。那问题是:我在哪里?我是谁?我要走向哪里?阳明说知心就知道,也就是说我现在不知我的心,我要从不知心走向知心。那什么叫不知我的心?什么叫知我的心?知心即知道,即知天。那是什么东西障碍了我们知自心(明心见性)呢?这个不可向外探求,要反观自心,有没有东西遮蔽你的自心?既然道不可以名状,不可以指为具体的形象,也就是说你不能够制造出一个道来,制造出一个心的状态来,你只能是把心的遮蔽取掉,让心的状态显现出来。那遮蔽在哪里?你怎么看见你的遮蔽?见到了遮蔽的这个东西,然后解蔽、去蔽、启蒙,心的本体就显现出来。见到了心的本体就叫明明德,或叫致良知。最常见的遮蔽就是我们的情绪、念头。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的状态就是明德的明的状态,是一种无污染的纯粹状态,也就是“当下”的状态。

    5.当下状态就是纯粹的明心见性状态。我们不可能在明心见性之外再找个明心见性!就像太阳本来在那里,只不过被乌云一时遮蔽了,我们看不见它而已,等风吹雨云散了,我们就看了,它还是在那里。

    6.自我净化之路也叫反观自己,就是洞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你能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你也就明心见性了。所以这个道也可道,可以把它理解为路,由此及彼的路,此处我的念头是生灭的,心是散的,经由不断地净化,走向光明,走到当下,这就是可走的道。最后走到尽头,你会发现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那就是一个存在的状态。你只要处在存在状态下,不要处在自我意识下,你就见“道”了。存在意识下你在观,自我意识下你在评,这是不一样的。

    7.王阳明说:不以落地为耻,而以落地动心为耻。人生不以逆境为耻,而以逆境动心为耻。

    8.“在顺境中修行,在逆境中做人。”你有怎样的体会?

    ①只要肯学习,机会随时有;

    ②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不知“道”;

    ③人生根本的焦虑是因为不明心见性;

    ④读书学习的好处是:让我们回归的速度加快了!

    ⑤不管是好感觉还是坏感觉,全是你的念头制造的;

    ⑥深呼吸,静观念头的起起落落,积极地参与这个过程,何尝不是美妙的体验;

    ⑦见“道”就是为了让人自由;

    ⑧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为了帮助我们成长和提升;

    9.回家。人一出生就把自己的心丢掉了。反过头寻找的时候,就看到你的成长路程。原路返回才能把初心找见。

    10.万劫不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的时候就是没有觉察,怕井绳就是觉察,就不会被蛇咬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一朝被蛇咬,就种下了一颗种子,那个种子需要去清理掉。以后见了井绳就是井绳蛇就是蛇。因为,恐惧的伤害比蛇的毒更深刻!所以说,宁可被蛇咬,也不要十年一直怕着那个井绳……蛇咬了你一回,你复习了千百回……。”正所谓万劫不复。

    11.(分享案例:扯呼脱敏记)念咒语:我看见你了——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我看见你了”就是任何声音都可以穿过我来,我向任何声音开放,包括车的声音、磨牙放屁打呼噜的声音等等;我也是这些声音的一部分,我与这些声音是“一”不是“二”,就从心理上接纳这些声音了。再进一步,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向任何东西开放,我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任何的东西,让自己处在完全开放的状态,把自我打散了,然后发现这是在修行。自我意识不再抗拒,就慢慢转化为存在意识了,或者说是不起评判的中性状态了。然后,外界的一切都不障碍我了(与我睡着睡不着没有关系了)就睡着了……(话外:这一觉睡得好享受啊!)所以,人生的功课就要这么定住去做,要迎上去做,不能逃避!转换自我意识为存在意识,就不会有焦点注视了。你的觉察是无焦点的觉察这时扯呼声就推到背景里去了,和所有的声音都是平等的,就没有什么是障碍你的了。你完全开放自己,就可以平等地体验一切的存在。

    12.王阳明说要在事上磨。磨和炼都没有好受的。

    13.喝茶睡不着,是因为心性被“念”污染了。事实证明,喝茶并不是睡不着的真正原因。

    14.《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都是变化的,以无住的心自在体验无常。真正的修行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知行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以无我无住的心自在体验一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623读书成长沙龙心得——致良知 自信 仁者自勇 推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bh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