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一位老师聊天,颇多收获。其中讨论的一个问题是,近一百年的中国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结论是退步了。
那我们究竟退步在哪里?想了很久,觉得有太多方面,但最核心的方面是思想,牵一动全身。思想其实和教育有关系,我仔细思考,反思自己接受的教育,或者说我们人类在近代接受的教育,满目凄凉。人的能力其实有3600种,比如灵性、爱、善良、懂得动物的眼神、懂得欣赏水中的颜色等。但是,近代教育一直以来只培养了其中2种——记忆力、逻辑力。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很多人便不再懂得敬畏生命,不再友善亲和,于是可以发现的现象是大部分人做题、论文、答辩、赚钱非常优秀,也就是能力很强,但是遇到事情就傻逼起来,有知识,没文化。这就是退步的一种体现,是思想的退化。
思想的退化还在于我们开始亵渎文艺,具体体现在对文化的认知态度上。我们现在评判文艺的标准是没有标准,于是让本身高贵的事物俗气低迷,具体体现在无知。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有次闲聊时有人提出“你说让娃学那些书法字画诗词歌赋有啥用呢,我又不指望他未来成个啥大家名人的”,其实当他问出来这一句话的时候就体现了骨子里面的无知。很大一部分人把文化当成知识和谈资,用成功学的方法去学习,读书不懈,发奋在谈到某某玩意儿的刹那,在别人还没张开口的刹那,可以立刻论古颂今,从夏朝的没落开始,引典成一快,试图用这种聒噪来显示自己深沉的文化积淀。其实这些和文化没有半毛钱关系,不是喝喝茶、读读书、耍耍古玩就是文化,也不是这样的人就是文艺的人。总体来讲,在绝大部分受过应试教育的人的价值观里,喜欢把事物功利化,喜欢用功利化的心态去思考世界,觉得有用的事儿才是有价值的事儿。其实这种有用心理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化万物快速为我财产的心态。社会浮躁、思想退化的根源多数也因为这种心态,它是人类的一种劣根性。
我们再把时间轴拉长,其实世界上因为诞生了人类以后,便离美好一点一点的远了起来。这个是整个人类的问题,是众生的不幸。除过懒惰为众生皆有之外,人类是有极大贪欲和执念的物种。贪欲和执念体现在我们越来越想用有用心理去干大事儿。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离信仰、文明越来越远。很多时候在思考,我们这近一百年是有进步的吗?可能很大一部分层面上讲,我们的进步仅仅是体现在纵容了肉体的懒惰。人类懒惰,懒惰到想让隔空取物、花开不落成为真理。于是科技无限度的发展,资源无限度的消耗。但是,让一切变的便捷起来是真的进步吗?可能更大一部分原因是欲望作祟,人类想让自己可以一直懒下去,可以倒在家里什么都不做,让很多事自己就解决自己,不劳而获。如果说这是整个人类的进步,那么世界将可能会毁灭的更加迅速。
一千年以前,开封皇城的一个午后,阳光洒在树枝上,碧玉一树高,荷塘花艳香,柳枝轻摆,湖波微色。在这样一个生机安逸的午后,赵佶打开了天才少年的千里江山图,暗暗感叹,频频赞美,令他开心的事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这幅图,令大部分朝臣在更长一段时间里不开心的事儿却是佶哥的这点文艺心态、“无用”情怀。在位时间长,偏爱文艺,不打理军队,成为后人推断北宋亡国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所以佶哥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然而,大部分人忽略的一点是,人有命运,国也有国运。当一个国家命数到了的时候,无论是不是徽宗,都会是一样的结果。就像有一些年代里,各种大家云集,留下了璀璨的文明,比如春秋,比如民国。但是其实不是这些大家本身的原因,而是时运的因果。或许赵佶在深谙了此理之后,才想努力让生命的意义更加长远和宽广,于是废寝忘食,又创造了一种字体,让千百年来的人类颔首不绝,触目兴叹。
瘦金体一千多年以前,一场“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剧刚刚发生,伟大的书法大家颜真卿,在悲痛欲绝的时刻,情如潮涌,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创造了轰动世界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流传千古。这是骨灰级别文艺男的宣泄。文艺的一点在于共情,笔墨现心,见字如面。但是仔细考量,真正懂得的人,不会欣喜这世上多一副或少一副天下第一或者第二,而是情愿这样伟大的作品不要被创作出来,情愿清臣大夫可免于如此的悲愤情绪。
祭侄文稿妄图用有用心态的认识和逻辑去学习文化,永远只能得到知识,永远不会懂得和理解徽宗的伟大、清臣大夫的文韬。就像多数妄图用同样的认知和逻辑去学习佛法,想得到信仰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只是在佛门之外徘徊,但却认为自己已经悟道。那么文化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没有语言能够形容,也许就是一种“觉得”,无形无影,而千百年来人们靠这种“觉得”创造辉煌,让许多事物伟大且亘古,让许多人衣衫楚楚,品行高贵。
所以,文化不是知识,文化是不容易习得的。不是一张桌子上逼叨最多的人有文化。相反,那种看起来淡然,待人温和,低调内敛,真诚但不疏礼节的人,或许可能才有点那种“觉得”。
人间兴衰数百年,诗礼传家。但取而代之,认为知识、财富能传家,其实就是退步了。这一百年,我们真的退步了许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