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学校里二年级和三年级,有两个失去一只手臂的女孩。一个是小宁,一个是晓睿。晓睿的妈妈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小宁的妈妈是一名医生。她们为什么失去了一只手臂,毕竟是一种家庭的伤痛,大家都没问及。
在学校里,老师、同学都对她们特别关爱。但是她们俩各有各的性格,在学校生活中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成长。
晓睿活泼、乐观,她的右手只有上臂,穿着长袖衣服总是空荡荡的。刚进学校,大家知道她的情况,都想帮助她。结果她的妈妈说,基本的生活她能胜任,学习活动她也能胜任,没关系。
开始大家都半信半疑,她能正常学习吗?开学没多久,大家不由得对她伸出大拇指。晓睿上课专心听讲,写字用左手,每天的作业都认认真真,按时交给组长。
做课间操时,老师允许她在旁边观看,不用做。晓睿却告诉老师说:“我可以。”只见她站到做操的队伍里,有板有眼地做了起来,虽然平衡不是非常好。
上科学实验课,老师让同学们点酒精灯,倒各种液体。老师对她说:“你不用急,一会儿我来帮你。”同学也有说道:“我和她一起做。”她笑着谢绝了。只见她左手熟练地把灯点着,把液体按老师要求倒好,比四肢健全的同学还熟练。
放学扫地,她总是不让妈妈帮忙,自己虽然吃力,但是总能井井有条地把卫生做好。现在的晓睿已经读三年级了,她的学习成绩不错,还乐于助人,成了同学们心中的榜样。老师也为她骄傲。
而小宁,有点内向,又有点暴躁,与晓睿截然不同。她已经上二年级了,学习成绩堪忧。写字不好就算了,常常不交作业。她的妈妈常常说请老师多多关照,请同学们多帮助她。
老师答应了她妈妈的请求。于是她成了班里那个说不得,摸不得的玻璃人。她觉得自己身体不好,对于作业、锻炼、劳动,她都应得到特殊照顾。
平日里,同学们时时事事都尽可能帮她,老师也很关心她。一直到了二年级,她成了一个问题学生。经常不交作业,不参加劳动,不上体育课和课间操。渐渐地,同学们觉得她不爱学习,除了帮助她,多数都离她远远的。
她常常不交作业,有一次,老师批评了她,她直接撒谎告诉妈妈:“老师打我。”她的妈妈听了有点不相信,就到学校找到老师,其实老师只是告诉她要好好听讲,认真做作业。她妈妈一生气就打了她一顿。然后给老师道歉,并且说:“老师啊,真拿她没办法啊。”老师也不置可否。
两个一样遭遇的女孩,都生活在温暖的校园,和老师同学生活在一起。可是,两个不同态度的妈妈,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好的家庭教育真是太重要了。妈妈的鼓励、陪伴,带来的是自信阳光;妈妈的埋怨和指责,带来的是自卑,性格上的极端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的。”作为人类,真正的爱孩子,应该是用智慧来解决一切问题,而不是一味溺爱于包容,对残疾的孩子因为愧疚,仅限于怜悯的爱,并不是真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