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嫁祸于人
[释义]:嫁,比喻转移。把自己的祸害推给别人。
[出处]:《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
“嫁祸于人”这个成语出现在大名鼎鼎的长平之战前期,赵国当时勉强算是唯一能和秦国掰掰手腕的国家了,那时候紧挨着秦国的韩国早已被秦国蚕食的七零八落,敢怒不敢言。隶属于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愿意把上党周围的郡县并入赵国,赵孝成王拿不定主意,当时的贵族平阳君赵豹认为韩国这一招是想将秦国的注意力转移到赵国上,嫁祸于人;而平原君赵胜则主张机不可失,应该立马占据上党地区。最终孝成王听从了名满天下的平原君的意见,派兵进驻上党。
可惜本来派了老成持重的廉颇还好,却听信谣言将其撤换,用了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葬送了四十万精锐。赵孝成王是很后悔不听赵豹的建议,实际上从形势来分析占据上党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改变对秦态势,组织作战缓冲地带,而且提升六国士气与长远有利,但是用人不当,后勤保障很成问题,毫无全面防御规划,而且当时的齐国和楚国对赵国的求援均坐视不理。相反秦国则是名将白起领兵,集中了数十万兵力且粮草充足,赵括的失败就是在所难免了。
至今山西高平的长平村遗留白起坑杀赵卒的痕迹,犹可想象当年战斗的血腥与残酷。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关键战役,这以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国就打算一口气灭亡赵国,双方在邯郸爆发了血战——邯郸保卫战。谁也没有想到,六国合纵叫嚣了那么多年,竟然是在这次被迫进行的保卫战里取得了一次胜利。
“王还,不听秦,秦围邯鄣。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赵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
司马迁只用了这么几句话就一笔带过,实际上这次战斗的激烈程度比长平之战毫不逊色。邯郸这块地盘,赵国苦心经营了很多年,赵孝成王在大臣虞卿的激将法下也不甘心一败于长平还要割地,所以下定决心在都城邯郸和秦军拼一拼。这时候廉颇的防守战术起到了作用,而平原君赵胜发挥了自己长袖善舞的外交特长,到魏国、楚国搬救兵。而名将白起则和秦相范雎产生了内讧,干脆托病离职。秦昭襄王先后任用王陵、王龁、郑安平三人为将猛攻邯郸。
这次秦军没有取得预想的战绩,王陵率秦军二十万打了整整一年都没有获胜,却在不停的攻城中伤亡了三分之一,后来继续增兵到四十万,并换王龁为统帅,结果伤亡过半还是没能攻克邯郸。长期顿兵于坚城之下,秦赵两国都吃不消了,秦国继续派郑安平为将,而且补充了大批粮草装备,赵国则是到处求援,但他们明白这是亡国的战争,唯有坚持绝不能投降。
平原君到楚国求援,门客毛遂的表现可圈可点,毛遂一席陈词先激将后请将:"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说的楚王羞愧难当,组织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是平原君的小舅子,有了这层关系,信陵君甚至买通魏王的爱妾盗出兵符,又当机立断命令随行的朱亥用铁椎杀死魏军统帅晋鄙,强行夺权,以精兵八万开赴前线。
燕赵的民气着实被秦军小看了,邯郸的百姓宁死不降,赵国硬是在兵少食尽的强弩之末打出了可歌可泣的气势。赵国的士人李谈招募了三千人的敢死队,出城与秦军血战,以无人生还的代价击退秦军三十里,邯郸的妇女儿童几乎都上城参与防守,邯郸军民在对秦军的刻骨仇恨中作战。就在这样的坚持中终于等到援军的到来,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带剩余秦兵逃跑,郑安平被俘虏。这时候韩国也加入联军,赵、楚、魏、韩四国罕见地终于齐心协力了一回,将仓促撤退的秦军全线击溃。秦昭王被迫与三国议和,将以前占领的河东郡归还魏国,太原郡归还赵国,上党郡归还韩国。
邯郸保卫战可谓是足够惨烈了,除了齐、燕两国没有参与,七雄里的五国拼得你死我活,战国四公子就有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三位登场,秦国则是连连换将,临了还在内讧中杀了名将白起。
要命的在于,长平之战彻底奠定了秦国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而邯郸保卫战虽然遏制了秦军的攻击锋芒,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六国之间的矛盾和猜忌,也没有伤到秦国的军事根基,不过作为赵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笔,必将载入战国的史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