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写作于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年代,对诸子学说多有吸收,并深受影响;其中黄老道家,《周易》与《内经》关系最为紧密。
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阴阳离合论”篇章:

1.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
日为阳,月为阴:太阳属“阳”,月亮属“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大月小月三百六十日为一年,人也是和它相对应的。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如今你说的"三阴三阳",不和"一阴一阳"相对应,这是怎么回事?
2.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阴阳者,数之可十:"阴阳"的运用范围,可以从一推到十。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进一步推演,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再演绎下去,是数之不尽的;然而其总原则,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由于天的覆盖,地的承载,万物才得以出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万物还没有从大地冒出头,还在“阴”的地方,叫做“阴中之阴”。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刚从大地冒出头的,叫做“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阳气”给予万物生长的热量和正气,“阳”是万物的父亲;“阴”是万物的主宰,是万物的母亲。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万物在春天生发,在夏天生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封藏。
失常则天地四塞:如果天地失常,万物就闭塞不通。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阴阳”的变化,反映在人身上,也是有一定规律,可以推算而出。

3.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请您讲讲“三阴三阳”的分离与合并。
4.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在“太冲”这个地方,行走的经脉叫“少阴”。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在“少阴”上面的经脉叫“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太阳”的根部,在脚的小趾外侧,有个穴位叫“至阴”;上面的起始穴位叫“命门”,这里的“命门”是指眼睛,在眼睛的内角上有一个穴位叫“睛明穴”。
名曰阴中之阳:因为“太阳”是“少阴”的外表,所以称为“阴中之阳”。

“阴阳离合论”将万事万物一分为三,创立了“三阴三阳”学说,指导人体的十二经络理论。
“三阴三阳”其实是阴气和阳气盛衰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三阴三阳”运用是广泛的,可以随机应变的解释人体生命的复杂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