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什么样的标题,这是个问题,那就问问内心,其实每一个喜欢读书与写字的人,无论最后到达了什么样的高度,都不会离开一个共同的原因,坚持下来的原因,是热爱,是找寻,觉得在文字中可以找寻到生活里的共鸣或者没有经历过的喜悦、苦闷等等。
读写即找寻,找寻自己,找寻初心,找寻很多未知的答案,或者找寻一个地方,安放灵魂。真正好的读,是找寻生命里他人或者有历史留下的景观,然后,用自己的文字,写下属于自己的找寻之旅。
——写在前面
开篇:容我说几句闲话
写这个心得,我一开始就可能是跑题,我不会去写怎么读怎么写,因为如果那样,你不如去千聊或者网易公开课,那里有很多名校教授和豹纹大咖讲写作课,因为讲理论我无论如何搞不过他们。我写这个长长的四不像总结,其实主题就是围绕我前几个月参加的一个读写小组,这个小型读写群里的时间段是我这个总结的范围。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与自己聊聊最近都干了点啥,想了点啥的机会,很难得。天天喊着忙,生怕别人觉得自己闲,其实真正能闲着与自己聊聊,诚实,深入,别矫情,是一个与自己交手的过程。这个体验,我分享给渊里的文友听。也许太长,你没耐心读完,没关系,因为本身,的确有些跑题且自说自话。因为这算是与自己的一个对话与问答。
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关于读《六一居士传》写自传的作业,那是这个阶段最后一次作业。
那次作业我认真研究了《六一居士传》从名字由来到后来夹叙夹议的写法,我的笔名叫“安若素雪”,那篇作业仅看标题就足够文艺《安若素雪|安之若素,怡然听雪》。个人以为文章写的不算好,但绝对不算差,有文才还文艺腔十足。但这篇文章,在听了当天晚上群里子风藤先生的分享后,几乎瞬间明白,这篇文章典型的就是“华而不实”走字不走心之作,不真实,只注重美感和自我感受,或者说太过重视别人看法,而忽略了对“真我”的面对和直视。逃离审视而成为读者的“取悦”者,从标题到内容,都把这些看成最重要的,怎样能吸引眼球?怎么能有新意?怎么写能写出比别人好的作品?这些为“受众”这些别人考虑的问题,其实成为我们真正写出好作品的巨大障碍。
所以,今天我想分享这八周(加上最初杂读古诗文一周)的一些心得,算不上系统总结,但我第一要务是做到真正态度上的认真与务实,对自己负责的总结,也许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分享,不是由心奉献出的东西,就算是闪闪发光,就算是看上去有模有样,也只能是浮皮潦草的形式。
那么,我想问出自己几个问题,然后由心写出答案,在此前,大家能看到,我对所有的作业内容及个人作业进行了整理,对每期的作业主题及个人所写作的作业进行了重新阅读和思考,也就是说,在写这篇总结时,我将会脱离原稿,真正与自己交流,不再去翻阅去查找,我个人以为,这也是这一阶段学习以来最大的收获。
我想在这两个月里,我所面临并有效解决或者说可能正在解决的问题。这几个问题,也将会被我带入新的学习阶段,以期在下次同样的问题,会随着深入学习,有着不一样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偶然入“渊”却坚持至今且乐此不彼?为个啥?
加入“文渊”具体是因为什么已经不记得,是因为原先学习群里发布的一个作业训练还是怎样,已经无从记起,只记得当时对这个群是要干什么并不理解——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选择是不负责的,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的借由学习和进步成长的借口,去参加各种付费学习,看各种爆文,去接触各种新的事物,似乎自己一不留神就会被这个世界淘汰。我有质量的,但因为没有系统,太过随意,多少年前如现在诸多写作者一样,特别重视自我的存在,写字重视自嗨。
但现在,似乎又慢慢有另一层面的引导,就是要逃脱自嗨自我沉醉自我记录,开始有计划有套路的打造个人自媒体平台或者网络爆文的模式写作。这种风起云涌式的文字浪潮里,我不想成为被时代淘汰的中年人,所以,我开公众号,开简书,我想知道现在的人在也做什么。
我在这里写作之前,我不是小白,我自以为是算是不错的业余写手。但我发现,我在简书认真地写的文章,一周内几乎都只有自己点击,所以为了阅读量,去研究攻略,去学习排版,去起可能上首页的标题,写有可能上首页的文章, 在我来简书一个月左右,我开始有文章上首页,一分钱稿费没有,比当初我文章登上杂志报纸开心的多。后来,首页投稿没有了,再后来我发现,投入首页的文章并不是我写的最好的,甚至 在我的作品里,算是很一般的,承如以上提到的,有目的的讨好迎合和取悦,会迷失自我,忘记初心。一个写多少年的人,忽然发现,我不是因为不思进取把自己放低到尘埃时在,而是因为不知所措的找寻和取悦,让自己变成一个浮躁的人。
浮躁是写作的大忌。
来到文渊之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有什么成长,我有好奇心,我希望看很多热闹与新奇,这应该是初衷,他们在搞什么?这些社群都在做什么?在一起都能学到什么?讲课听课日更?听如何写出豹纹的写作课?这可能是初衷,与初心无关的一次选择,却在这里找到的初心。
说到初心,会被说成矫情。
而这个矫情,最终应该不是来自我,应该是来自这个群主。他原来是我参加的一个大型学习群的班长,在群里也许说过话,但谈不上交情,群里几百人,有交情的没有一个。我就是来看看,她们都在学什么,做什么。有新鲜,总是好的,后来进群后,先写的第一个作业应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篇,是一个初恋故事,有一点小清新文的路子,当时受到了班长的表扬,因为我写的快,他发布作业后我一个小时就交了。被他夸奖后我很谦虚地说,既然参加了作业班,写作业就是本分。这一句本分,让我失去了偷懒的机会,人有脸树有皮,怎么也得“装”下去。大概在写到第三篇的时候,应该是那个花木兰的作业,我已经深感到吃力,在沟通交流里,也慢慢明白,这不是一渊死水,这是一渊有思想的水。
我去读了群主的文章——现在如果他没有私密,应该还在。那是一篇劝诫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文章,给我了很深的印象,他的两个词汇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在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在垂直领域通过深挖获得进步,当然这不是原话,这是我的总结和感悟。这与后来他说的,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表达的观点一样,这是他的选择,而这个选择里,关于意义与情怀,并于初心。
我理解到他的初心是:人生短暂,爱文字的人那么多,也许是他在学习群里看到了太多像我一样喜欢文学,把热爱放在心口一样的人,这些人有一定的基础,有热爱,想写,也想为此付出,但却在这样的时代里一头撞进玻璃瓶,四处碰壁,天天学习喊努力,但不知学什么,学的意义。
这个可能有打击面,你看到可以理解为我的铺垫需要,我只是想说,那时间他经历的事情和所处的环境与认知,让他从初心出发,开了这个群,他觉得如我这一干人,天天呼呼喝喝地说着写作,想写小说想写故事等等,但大都不是科班,基础差,有热情有想法,但表达出来的,或者说受到太多的各种写法训练,想着太多套路,被套住了,困在那里,需要引导,找到出口。玻璃瓶里的感觉是,你觉得到处都有光,可你一头撞过去,那头撞个包,碰的是玻璃壁。那种看到得不到的无路可走,比走在山洞里难。你试想。
“先生”,是我在对群主成立读写群的初衷了然后,对他的称呼,先生是敬,这种敬里有取悦和束缚,因为我深知,这样仅靠情怀与热情而起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群,它的生命力会有局限,这样的敬重和爱戴,给他短暂的喜悦感,而后是更重的责任感,当然,更多不可知的压力,目前就很多,因为,文渊是个群,他不是玻璃瓶。
因为这个群里有目的引导,更因为了经过几次作业后对先生写生历史、文学以及审美、口才的认知到叹服,更因为定位的明确,就是学经典,而最初几篇从古诗文写作里他也看出我们这一群人对经典的缺失,有的放矢,有计划地读写,对于有惰性,没有目的性的人,如我,十分必要,所以也是后来坚持并留连于此的原因。
问题二:他为什么选择让我们读经典不是其它?
在学习的第一阶段,慢慢地明白为什么当初先生选择的是让我们读经典,是因为他的才情与阅历,以及在写作上的一些成绩,包括他身边优秀的人,让他笃定一个认知,那就是天天喊着学习到底要学什么,解释学习问题的方法方式有很多,而读经典,读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里的瑰宝,从这里出发,领略到博大精深,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与渺小。这应该也是我们在一起学习的文友们共同的体会,就是,我们以为我们不是小白,我们这些人天天都在写写写,我们在各自小圈子里可能都被称为“才子”、“才女”。
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作业设置的“狠”,让我在开始一周后就体会到力不从心,一小时完成作业成为可笑的轻浮,而对经典的敬畏和慢慢深入的认知,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很幸运很富有,守着经典这座矿,但我们得攀登,得深挖,才能变成钱。看这俗气的比,来自后期《诗经》的学习。
为什么是读经典,因实后期我认为,也许读外国文学也有途径可走,与我们现在学习的殊途同归,但那是一条无根的路,而我们自小生于斯,从本土经典开始,会更务实且有情怀。读鲁迅总比读高尔其带感,因为他是民族脊梁,他是从小就活在我们课本和考试里的长着八字胡的大先生。
此外,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历了时间,因为历史,因为历史的复杂性和承继性,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很快就体会到了“力不从心”的恨和“无论如何也要完成”的攀登的乐趣。这也是坚持下来的动力和乐趣。小猫总来小公园找吃的,是因为有人放小馒头;小时候总喜欢爬到树上去够枝头的果子,非常危险,但你会发现,往往越在树尖的果实,往往受最好的日照和光,也是最甜最好。读书也一样,各种推文干货太多,鸡汤反鸡汤都不科学,说到底,读经典,是学习写作的必经,是补习,更是最好最甘冽的清泉。
第三个问题,我想问自己,引吸我学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它好在哪了?
第一点:从作业内容设置上来说,选择的经典目录具有渐进性。
常背那几首古诗和熟知的木兰里,可以考查出我们的基础和积累;从鲁迅开始,一是鲁迅的文学成就,二是好歹这人我们都熟,如果一开始就从《蒋干盗书》改写开始,我估计会愁死。所以,循序渐进,有计划的推进,是这个课程的优势。
第二点:这个课程而最大的亮点在我来说是挑战性。
在整理这些作业时我发现,因为花木兰这个人虽然历史上存在,但资料甚少,所以在作业中会有发挥和想像的空间。而四大名著的几个作业,全都围绕着改写、续写进行。
《西游记》中猴王续写与《三国 》里蒋干盗书这两个问题我给,对我考验极大,特别是第二个,让我体会到经典里奥秘和神奇。这篇文章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不仅把相关三国的前后三章全部重读,并在网上搜索相关《三国志》相关历史文献,找寻这一节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的关系,再从中寻到与此节相关的人物,进行丰富,以期找出能让曹操赤壁之战大败的衔接点,找出突破点,在读写和搜寻中,列出人物关系图,进行事件的分析,我把阻挡我不能自圆其说的所有障碍都列出来,比如“怎么能让他相信庞统的话”、怎么让有水军作战经典的两位大将脑子有洞同意把船连成铁板一块?反间计、离间计等等,后来我全用上,我利用了凤雏庞统在孙权这边甚至的不得志、找到了诸葛亮的媳妇与那边曹将那谁有亲戚等等,总之,通过大量的分析与沟通,我最终在我自己这基本达成自圆其说,而这篇作业,也得到了先生的肯定。
这也让我明白,挑战永远是最具有魅力,有态度,有努力,尽力去达成,你会超越你的想像,现在我去读那个作品,依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而写作本身,特别是小说,里面的人物就是要面对 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又要合理,这需要自圆其说,你设的坑,你得自己填,而这个填的过程,就是成长。而在后期《史记》里的写作,仅战国国公子的四篇作业,就让我跑遍战国七雄的所有地盘,后期为了明了关系,我们学友们都不约而同地找到地图,从地理位置结合外交,从各国的强弱变化等等方面去找寻关键点。
第三点:作业形式的延续性和多样性。
对我们后期写作一样具有非常强的方向性作用。在我们学习的八周中,作业随碰上阅读书目的不同也进行着调整和变化。在这些作业里,开始三周里改写续写缩写相继登场。我们也慢慢发现,脑洞大开需要训练,缩写和有较少字数要求的改写,更需要很强的精炼语言能力。时放时收,就像中药里的九蒸九晒,疗效好。经过多样性和有计划性的训练,让我们对写作中语言的应用和思维的转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点: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和导向性。
从阅读《史记》战国四公子开始,作业难度和方向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关注写作结构和方法,关注描写和构架,从原来的读写上升到“赏析”,有意义的解析,像庖丁解牛一样。在史记作业第三天,写魏公子传时,特别要求从写作方法、描写方式等来写。而这一篇,亦是太史公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所以,认真品读,从动作、神态以及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方面深读,收获颇多。
至少让我明白,很多时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儿,可能比写一段对话还能表达的多。相对动作描写和神态心理描写,语言对话相对要弱的多,也苍白罗嗦。到最后开始学习古代散文,学苏轼学韩愈学桃渊明,其实都是让我们有意思地学习写作方法,像《桃花源记》里景物描写的环环相扣,《祭十二郎文》里的情绪饱满,到苏轼游赤壁的景色心理描写等等,作者不同,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作品的格调风采亦不同。
上一阶段及“暑假”读了一些书,并就要求写了一些文,最后,为了及格,我得聊聊通过这阶段的学习,我在读写上有了那些可以称为收获的东西?
一、关于阅读
在上一学习阶段紧跟步伐,有节奏学习,并无太多余力去把相关前面学过的如《鲁迅文集》、《四大名著》、《史记》等去补齐,假期按要求读《杂钞》,阅读不求多,不求全,先抽取感兴趣的阅读,在阅读中先挑选与前面《史记》和散文学习中相关的作者的作品学习,如继续读韩、苏,如在读到苏轼的《留侯论》时,我也会下意识去翻阅《史记》中的《留侯世家》,在读的过程中的相关人物背景也会关注,说这个细节的目的是想说,经过上一阶段的学习,对读什么书,怎么说,有了相对于自己的学习步子,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学习方法。
二、关于写作
在另一个文档,我对这一阶段所有的个人的作业进行了总结,这一阶段写的作业文字有四五万字,大大小小近二十篇作业。而通过对作业的重读与分析,也能看出自己写作里的变化。
1、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知。
通过近期学习,我发现,我在文章写作中的凝练程度不够,情感丰富,容易“出走”,就像读《杂钞》中《毛颖传》后写的《快快的烦恼》内容不是没有,观点不是没有,亮点不是没有,因为情绪太多,想写的太多,就导致了太过繁杂,虽然现在依然处于克服阶段,但明显感觉到,在写作过程中,那个写的相对好,地个哪些地方不足,比如描写,比如对话,比如哪些地方急了,那些地方转的慢了,那些过于平淡,都会有较明确的认知,知不足方能改。怕就怕觉得自己天天特别好,写的特别棒。在这个学习组里,有不少的精英,或者说我们似乎大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有的是故事,有的是脑洞,有的是逻辑和条理,总之,让我对自己个人写作能力及定位有了更明确的认知,也相信通过努力,能变得更好。
2、写作思路有了提高。
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你走的路方向是错的,越努力,离你的目标就越远。比如写作前你要明白你想写什么,要是散文,你可以有主线有思想就好,如果是故事,你要讲什么?如果是写小说,你的思想是什么,你的人物怎么去表达你的思想?你会通过什么方式去让你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写真实的人要写他的典型特例,让他的事真的像假的一样;写故事和小说,要让故事的人物和事件像真的一样,这样才能产生共鸣等等,这些学习中的得到,比简单地从那个书和讲座中听到要“入耳”和“切肤”的多。很多以前觉得不明白的区别与重点,这一小段话,就全能解决。
这个在我近期的写作中,也有一些改变。读我文章的朋友说我散文比原来更有厚度了,比如我写《苏子与子房》,是散文,在里面我刻意发散了脑洞,让他们可以同框,我臆想了美好的意境,喝酒饮茶闲话。我用了比,总之,我在写中并非有意,但在写完后,我发现,这些点,我已经在强化了。这就是进步。
3、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于我来说,是一种洗礼和重生,在这里,我第一次与出了三字文,写出了据说像模像样的文言文,在这里,我挑战不可能,也突破了自己为写一个文章耗时几十小时甚至几天的记录。不再轻易落笔,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体现。
最后,强调初心,写是安放心灵,写不是为了什么,又绝对不是什么都不为。认准目标,对自己有要求,对梦想有追求,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就特别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