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困难才有挑战性。昨天与一位家人交流,家人问道:“现在的人为什么问题那么多?要是没有问题该多好呀!”
我说道:“应该感谢问题,人都是在问题中成长的,也是在问题中开悟的。试想一下,哪个孩子会没有问题?太听话的孩子好吗?家长会埋怨孩子没有个性;太有个性的孩子,父母会抱怨孩子不听话。
其实这都是父母心中所谓的问题,只有父母学会放下,学会接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一定非常好。当孩子真的出现了父母心中所谓的问题时,父母用自己无条件的爱爱孩子包容孩子,孩子怎能不包容自己的父母呢?”
可以使父母在日记中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与希望
日本教育学者、作家亲野智可极力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记“亲子日记”,因为这种亲子教育日记,可以使父母在日记中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与希望,把平时不太容易表达的东西写在日记中,让孩子认真阅读,仔细体会父母的思想和情感,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我们每天工作很长时间,是因为我爱我们的孩子,并希望他们能够拥有我以前没有的一切,我为我的孩子们作出决定,是因为我太爱他们了,不能冒险让他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但是往往我们以为的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孩子们并不会领情,相对于口头不好表达,我们书面表达更好一些,平常我们那些因为害羞,愧疚等各种原因,不敢不好表达的,写日记都可以表达出来。
名为“亲子诵读”,其实都是我和孩子们在读,家长参与很少。在和家长沟通中,家长都是说“我要工作要挣钱,教育孩子的事就给老师就OK了”。
真的OK吗?
作为一个教育界的“资深元老”,俞敏洪却直言“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感觉现在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庭教育。”
“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
学校、老师只能教技能,育心育德还是在家长,在父母。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为了引导孩子爱看学习,每天孩子做作业时,他都坐在旁边拿着一本书,时不时地翻看。几年后,孩子发现父亲把书拿反了,这时才知道父亲是文盲。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会上行下效,让我们做孩子榜样吧!俗话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只有父母成长了,孩子才能跟着成长。
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父亲、母亲、孩子便是三角形的三个角,在这个三角形中,每条边都代表着两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那么,一个健康幸福而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第一种模式的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
教育专家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
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徐亮表示,这种模式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问题更大。
妈妈在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儿子从生下来就给母亲带,到2岁半到3岁时,由于爸爸没有介入,孩子在第一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开始爱上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热恋”,形成恋母情结。
当孩子到4岁半~5岁时,开始排斥父亲,讨厌父亲和母亲那么要好。“孩子是讨厌父亲来跟他争他的母亲。现在是看到父亲讨厌,影响父子关系,长大后就会影响孩子择偶。”妈妈说。
“孩子在3岁以前,家庭的主要抚养人是母亲,这时母亲怎么给他爱都没问题,但随着男孩慢慢长大,那么母亲要和他距离远一点,让父亲与他的距离差不多。”
徐亮说,如果男孩与母亲更近,他会从母亲身上习得很多女性的东西,性别角色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会过度依赖母亲而“恋母”,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成长的。
所以孩子长到3岁左右时,父亲角色应该介入,让一家人的关系相对均衡一些。
很多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压在母亲身上,但专家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那么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才能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没有原则、有条件的爱,实际上是对爱的一种亵渎,是扭曲的爱,并不是真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还会“毁人不倦”。
真爱是没有条件的、无私的,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爱孩子,就要爱他的全部,而不仅仅是他的优点、他给你带来的自豪和荣耀。
理智而无私的爱,是在任何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关心他,帮他答疑解难,给他心理上的安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