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金字塔原理应用于公文写作时,我们通常会犯以下两种错误:
1、仅仅因为可以用同一个名词概括,而将关联性很小的思想排列在一起(如“10个步骤”或“5个问题”等),实际上这些思想之间并不存在逻辑关系。
2、金字塔结构顶端的中心思想,使用的是“缺乏思想”的句子(如“该公司存在5个问题”),而非具有揭示性的观点。
罗列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实际上,这是一种将作者思想排列出来并进行审视的好方法,但我们应当进一步思考每组中各个思想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逻辑关系,然后明确说明这种逻辑关系的隐含意义。
如何才能从罗列的信息中找到隐含的结论呢?首先,要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的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其次要概括总结出各组思想的隐含意义——所谓的归纳跃进。这一过程称为冷静思考。
一、应用逻辑顺序
金字塔原理第二条规则规定:所有列入同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在演绎性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出该组思想的逻辑顺序:即演绎推理的顺序。而在归纳性的思想中,我们却可以“选择”一种逻辑顺序。
大脑的归纳分组分析活动只有以下三种:
1、确定前因后果关系
2、将整体分割成部分,或将部分分组成整体
3、将类似事物按重要性归为一组
以上三种逻辑顺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但每一组中都必须至少存在一种逻辑顺序。下面进一步介绍这三种逻辑顺序,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检查我们的思路。
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最容易理解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逻辑顺序。我们按照采取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依次表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该组中的思想可以是实际的行动步骤(如建议、目标等),也可以是大脑中隐含的思维过程。但这两种情况下都可能出现逻辑不清的现象:前一种由于人们在罗列思想时难以区分原因和结果;后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没有意识到其思维中已经包含了某种逻辑过程。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解决:
根据结果寻找原因
写作时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无法区分原因和结果。避免出现因果关系错误的方法是假设自己采取了文中提到的每一项行动,并想象一下采取每项行动之后产生的结果,就可以判断你必须采取的某项行动,是为了在时间上优于另一项行动,还是为了实现另一项行动。
想象自己亲自采取行动,并想象结果,可以大大缩短考虑思想分组是否合理的时间。请看下面的例子:
制定战略规划时必须了解循环周期:
1、了解需求。
2、制定能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的战略。
3、实施该战略。
4、市场接受期、快速增长期。
5、缓慢增长期、进入成熟期。
6、高现金增值期。
7、衰退期。
检查该组思想的第一步是看你是否理解所描述的过程。假设你自己就是行动者,并开始行动:“首先,我了解市场需求;然后,我制定战略;再然后,我实施该战略;再然后,我……”你会发现,这里出现了问题。
作者似乎将3项由企业采取的行动,与4项由这些行动产生的结果放在一个组里了。仔细想想会发现,这些结果反映的是正常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作者第四步的意思应该相当于“评估市场反应”。原文可以按以下方式改写:
制定战略规划时必须了解规划周期:
1、了解需求。
2、制定能够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的战略。
3、实施该战略。
4、评估市场反应。
5、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反应。
揭示隐含的逻辑思路
你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基于某个隐含的逻辑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对明确表达真实思想很有帮助。举个例子,假如你的一位员工对你说:“这是我打算明天在会上说的,你看行吗?”
传统的投资评估的重点—比较未来的收益和可能的成本:
1、通常在技术上不可靠。
2、基于简单化的概念。
3、结果可能造成误导。
检查一下其逻辑顺序会发现,时间顺序可能才是其思想的根本顺序,而第三点思想应列为主题思想,因为这一点是其他两项行动的结果:
传统的投资评估的重点可能造成误导:
1、基于简单化的概念。
2、通常在技术上不可靠。
此外,在检查从第一点到第二点的逻辑顺序时,还应该想一下作为该组思想分组基础的逻辑过程,例如:
我们看到,原文作者评述了该逻辑推理过程的前两步,但没有提到第三步。在检查作者思路时,如果逆向追溯到作者思路的源头,就应该问一句:“人们应用该技术的方法是否有问题?”
有时你会发现某一现有的结构化思想组合采用时间顺序,这时,该组思想的结构本身将决定步骤的数量和顺序。
结构性顺序
什么是结构顺序?结构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物时的顺序。你想象的“某事物”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概念性的;既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过程。但是,这个“某事物”必须被合理地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创建逻辑结构
在将某个整体划分为不同部分时,必须保证划分后的各部分符合以下要求: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没有排他性。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这个要求称为分组的MECE原则。(不重叠、不遗漏)
描述逻辑结构
一旦建立起逻辑结构,就可以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依次描述各个部分。
用结构顺序概念检查思路
与时间顺序概念的作用一样,你也可以用结构顺序的概念,检查在分组过程中是否有逻辑错误。
注意,写作时,必须首先构思文章的结构,否则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写得一塌糊涂。按照结构写作,能够使你及时发现错误和遗漏。
程度顺序
程度顺序也称为重要性顺序,是你对一组因为具有某种共同特点而被聚集在一起的事物所采用的顺序,如:3个问题、4个原因、5个因素等。将思想简单罗列出来而缺乏深入思考的现象尤为严重。
创建适当的分组
在为事物分组时,你可能会说“这家公司存在3个问题。这时,你的大脑自动将这3个问题与该公司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分隔开,形成下图所示的分支结构。
具有某种共同点并可以据此排序从名称上看,这两个组完全穷尽,按照分组的意图,它们也应该相互排斥。为了证明这两个组具有相互排斥性,你必须明确指明每组中的所有问题具有共同性,然后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最具有该特性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识别、调整不适当的分组
检查逻辑顺序是检查某一分组是否恰当的重要手段。当你遇到任何一组归纳性思想,需要找出其真实意义时,一定要先快速浏览一遍该组中的所有思想。你能否发现某种逻辑顺序(时间、结构、重要性顺序)?如果不能,你能否发现这种分组的基础(过程、流程、结构、类别),并采用某种逻辑顺序?如果某组中思想很多,你能否发现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并根据这些共同特点将思想归纳、分组,然后使用逻辑顺序?
如果你确认某一组思想的划分既合理,又完整,你就可以推导出一个逻辑结论。具体细节请看“概括各组思想”
二、概括各组思想
金字塔原理的另一条规则是,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
如果某组思想表达的是一个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我们只需以该组思想的最后结论为主体作总结和概括,就可以得出其上一层次的思想。如果某组思想的分组方法是归纳性的,那么上一层次的思想必须说明该组思想之间的关系所代表的意义。概括各组思想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完成思考的行为。
很多作者只是简单将一些思想组合在一起,并没有完成思考。如“该公司应确立3个目标”“该公司存在2个问题”等,这些句子被称为“缺乏思想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实际上并没有概括其下一层次思想的精华。因此这种句子对读者和作者来说都是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的。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目标
在将个行动联系起来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将每组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下。
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目标。
总结句要使用明确的词汇/语句
在判断某组思想是否穷尽时,我们必须非常明确地指出期望这组行动能实现的结果或达成的目标。举个例子,你不能含糊地说“我做这3件事是为了提高利润”。因为利润提高10个百分点和提高2个百分点都是提高,但是为此采取的措施肯定不同。
为了使读者理解的更清楚,你可以这样表达:“我做这3件事是为了在明年1月15日以前将利润提高10个百分点”。这种明确的措辞有助于你判断你所罗列的措施是否能够实现该结果。
区分行动步骤的层次
多数人在说明一系列行动步骤时,都倾向于使用他们希望读者也使用的顺序,但这样做会使他们把原因和结果都放在同一个层次上。
因此,我们还需要掌握一种方法,即看到不同的行动、步骤、流程时,要有意地区分其层次,以便将每一个层次上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内。
区分行动、步骤的层次比较容易:
如果你希望读者在采取下一项行动之前先采取某项行动,那么这两项行动就属于同一层次;
如果你希望读者采取前一行动以便产生后一项行动,那么前一项行动就是后一项行动的下一个层次。
直接概括行动的结果
直接总结行动产生的结果:
该组行动、步骤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总结概括的语句,必须说明完成各行动步骤后导致的直接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先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然后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再直接从各行动、步骤、流程等总结概括出行动的结果。
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写作中表达的思想或者是行动性思想,或者是描述性思想。这些思想或是告诉读者做某事,或是告诉读者关于某事的情况。描述性思想通常可以用“原因”、“问题”或“结论”之类的单一名词表示。将此类思想分类的基础,是这些思想具有某种共性。
为了找出这种共性并总结概括,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上的共性。
寻找这些思想间更密切的联系。
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
找出结构上的共性
我们之前已经了解到,表达思想的语句必定有一个由主语和谓语组成的结构。因此如果这些语句符合以下要求,就说明这一组思想具有某种共性:
针对同一类主语。
针对同一类谓语。
具有同一类隐含的思想。
这里的“同一类”不是指完全相同,而是指属于同一范畴,或能用同一个单一名词表示。
如果这组句子的主语完全相同,你就要找出谓语之间的共性;如果谓语的动作或对象完全相同,就要找出主语之间的共性;如果主语和谓语都不相同,就要找出其隐含的意义之间的共性。
寻找更密切的关系
下面是对一个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提出的5点意见,其共性体现在每个句子的谓语(动作)上:
1、有关核算、预算和调查的数据应当更新。
2、现在需要有关各类员工的人事变动的数据。
3、应当收集招标中的竞争信息,以便监控不同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
4、现有的有关市场上薪酬水平的信息不够充分。
5、需要有关部门和固定的项目资金的数据。
简化后如下:
有关信息
1、应当更新
2、现在需要(有关信息)
3、应当收集(有关信息)
4、不够充分
5、需要(有关信息)
可以看出,以上思想可以分为两组:
认为有关信息不存在(2,3,5)
认为有关信息存在,但不充分(1,4)
这两组思想实际上是对原有思想又进行了一次分类。那么,为什么只有这两类问题而不包括其他问题呢?这两组问题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从而使作者认为应当将其列在一起呢?也许是因为,这些问题都表明,该系统产生的信息对计划目的没有帮助。因此,作者应当得出的概括性思想应为:
目前建立的计划体系所产生的信息,对计划目的没有帮助。(为什么?)
或者所需信息不存在;
或者所需信息存在,但不充分。
确定了概括性思想后,你就可以应用逻辑顺序的概念,检查该信息系统是否还有什么问题被作者遗漏了。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总结其上一层次的概括性思想相对还比较容易。但有时有一些具有共性的句子所隐含的意义却难以被揭示出来。这时,就需要进行所谓的归纳跃进,以便将其隐含的意义明确呈现出来。
完成提炼总结概括的完整思考过程
以下是一名咨询顾问在一次说明会上,就是否应当进入汽车配件市场,提交给客户的说明材料的要点。
我们的结论:
1、市场巨大,且正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2、配件市场有利可图。
3、市场的主要特征显示,进入该市场有较大的障碍。
4、总体趋势可喜,但由于一些不确定性,部分细分市场的前景尚不明确。
这些思想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组:
有利因素:市场巨大、正在增长、有吸引力、有利可图、形势可喜。(1、2、4、5)
不利因素:进入市场的障碍较大、存在不确定性、市场分散。(3、4、5)
我们可以立刻总结出有利条件。显然,如果市场巨大、正在增长、且有利可图,那么肯定有吸引力。我们先将这一有吸引力的市场想象成一个圆圈,如图所示:
有吸引力的市场不利因素概括起来就不太容易了。市场分散说明这个圆圈中必须分成若干部分。但不确定性却使其中一部分前景不太明确。最后,由于还存在进入市场的障碍,我们在圆圈的前面画了一条线表示障碍。
通过以上这种想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只有部分细分市场具有吸引力。
这些细分市场将难以进入。
这两个句子之间是否存在归纳性关系呢?答案是没有。因此,如果这两个句子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只能是演绎关系:
因此什么?这次推理无法得出结论。因此就算了?因此花大本钱也要进?还是因此要得出一个谨慎的战略?这个例子再次说明,人们在难以得出明确结论的时候,很容易写一句“缺乏思想”的句子应付了事,而不是努力完成自己的思路。
在进行任何一次分组时,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只列出了这些思想,而不列出其他思想?”对此的答案应该是:
这些思想都具有某种共性,而且是以这种方式相互关联的仅有的一些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性思想,应当是该组思想的共性所隐含的意义。
这些思想都是为实现某一结果而必须同时采取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性思想,应当表明采取以上行动后产生的直接结果。
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强迫自己认真思考和检查每一组思想,那么你向读者表达的思想将会非常清晰、明确、具体,而且还有可能发现一些在此之前没有想到的有意义的思想。
以上为《金字塔原理——思考的逻辑》一篇的内容提炼和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