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年间,虽说重文抑武,还是出了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名将,这位名将就是令西夏军闻风丧胆的面具将军——狄青。
狄青(1008—1057),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狄青出身贫寒,十六岁因其兄与同乡斗欧,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起初为“骑御马直”(宫廷卫士)。
宋制凡士兵与罪犯,都要按制刺字的,罪犯的刺在脸上,士兵的可刺脸上、也可刺在手臂上。刺字后涂墨,名为黥文。(《水浒传》里众多梁山好汉就曾被刺面充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叛乱,侵扰北宋西北边疆,“宋夏战争”爆发。狄青被任命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开赴西北前线,从此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军事生涯。当时前线的将领屡战屡败,士兵也因此产生了畏敌情绪。狄青到前线后,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临敌之际自己常常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的冲锋陷阵。士兵受其感染,也踊跃争先奋勇向前。
狄青作战时常披散长发、戴青面镣牙的铜面具,西夏军见之胆寒,疑为天神恶煞下界临凡,都不敢与其争锋,每每相遇避之犹恐不及、远远逃遁了事。至此狄青威名大震,西夏胡人闻名丧胆。
狄青作战四年,历经大小二十五战,中箭八次,屡立奇功: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扼制敌方要害之地。
陕西经略判官尹洙很赏识其将才,并把他推荐给陕西经略副使韩琦、范仲淹。韩、范见后,以狄青为奇才,相待甚厚。范仲淹还赠给他一本《左氏春秋》,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鼓励他读书。狄青从此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自此声名益著。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历任秦州刺史等军队要职。
庆历二年(1042年),仁宗闻知狄青之名,曾欲亲自召见问以平夏方略,后因战事紧张,改命狄青绘制作战地图呈上御览。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李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后屡次升迁入朝为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又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狄青由普通小卒经过十多年奋斗,终于做到了枢密副使(国家最高副军事长官)如此要职,可脸上仍然保留着当初的刺字。仁宗曾赐狄青傅药让他把刺字除去,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狄青胸怀坦荡,不以面涅为耻,而以之为荣,以此奖掖后进。此举让仁宗甚为欣赏。
同年,广南侬智高起兵作乱,占据广西后,自称大南国仁惠皇帝。不久,侬智高又兵围广州,两广几为其所有,引起宋廷的极大震动,仁宗先命杨畋等帅师前去讨伐,师久无功;又命孙沔、余靖等讨贼,战败。
当时刚任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上表云:“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请缨讨贼。
朝廷中众文臣以“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监军,监视狄青。后因谏官李兑云:“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力谏阻止。仁宗遂力排众议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提举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事,授予其指挥全权,并在垂拱殿设酒为他饯行。
皇祐五年正月(1053年),狄青抵达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前线,斩杀作战不力的广西钤辖陈曙及其佐吏以下三十一人。狄青杀将立威、严明军纪的举动震慑住了全体官兵,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听从狄帅号令、誓死杀贼。
随后狄青又用缓兵之计麻痹敌军,让侬智高误以为狄青暂时不会进军,放松了戒备。夜半,狄青称疾退席,乘风雨夜暗,出其不意,率大军倍道潜出,袭取昆仑关,于归仁铺列阵。侬智高见险关已失,只得率领贼众出来布阵迎战。狄青冷静沉着调兵迎敌,经过数番拼杀,终于击溃敌军。侬智高收拾败军,退回邕州。是夜,宋军兵临城下,虚张声势,鼓噪大呼。侬智高以为宋军欲将攻城,纵火焚城,逃往大理,广南叛乱平息。
狄青班师回朝后,仁宗嘉奖他的功绩,提升他为枢密使,并赏赐给他一套在京师敦教坊的宅第,还给他的儿子们加官晋级。狄青由一名普通士兵,历经南征北战而做到了枢密使,可谓人臣之极致了,终两宋之世,无出其右者。位高权重后,自然会遭人嫉恨与疑忌。文臣们纷纷上书,称不宜让狄青这种武将掌国家最高军事机构。民间此时也出现种种谣言:有人说狄青家养的狗长出了角、有人说狄青家的狗会发光。仁宗对此不予理会,对狄青仍然很倚重。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大水,狄青避水将家搬到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宰相文彦博也借机劝仁宗罢免狄青枢密使之职。仁宗曰:“狄青忠臣。”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仁宗默然无语。此时欧阳修等谏官又上书请罢狄青,仁宗无奈下诏让狄青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护国军节度使的名义到陈州做知州去。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病逝。仁宗深为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武襄”。
狄青忠君爱国,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是北宋少有的名将。可惜宋朝“重文轻武”,辜负了汉臣一生的抱负。仁宗是赏识和倚重狄青的,可惜宋自经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重文轻武”、压制贬低武将早已形成社会共识,仁宗也不能不随波遂流。这是狄青的个人悲剧,也是宋朝武将的全体悲剧。
宋朝施行的“重文轻武”国策,由于其矫往而过正、反而适得其反,致使大批武将在倍受轻视与猜忌的环境压迫下,被挤压成循规蹈矩、麻木怯懦、毫无斗志的木偶群。武将的无能,必然大大降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面对强大的北方游牧铁骑,这是危险而致命的。所以断送整个大宋王朝的,正是这个矫往过正的国策,这也正是赵宋王朝的悲剧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