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 | 运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岗位?

作者: 湮叔 | 来源:发表于2019-07-16 11:14 被阅读19次

    作者 | 湮叔

    从今天开始,我会用几个月时间,写点东西,跟大家来聊聊“运营”这件事。一方面,是对我4年来的运营工作的一些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输出一些内容,结识一些朋友。

    最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关于运营的书,像黄有璨的《运营之光》、张亮的《从零开始做运营》、金璞(@小妍)的《互联网运营之道》等等。这些互联网行业的牛人,从“道”和“术”两个层面,把“运营”这件事讲得已经相当透彻,我原本是不敢再来写的。

    为什么我又决定要写呢?主要我发现,最近几年传统运营和互联网运营的界线正在逐渐模糊。以前,我们常讲“互联网行业”这个词,但在当下的社会,互联网已经或者即将成为,所有企业必备的一项基础设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运营将不再只局限于“互联网产品的运营”,而是大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基本工种。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企业不需要运营的。我本人,没有在大的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经历,却有幸参与过几家传统行业公司,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或者说是传统行业的“互联网需求”。

    当传统行业被互联网“侵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在这个背景下的运营,会面临哪些困境呢?没有互联网产品的运营,还是运营吗?在这样的企业中做运营,究竟有没有前途?这些,我都想通过这系列的文章和大家聊聊。

    运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岗位?

    运营,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职责是为产品赋能。这个产品,不一定是互联网产品,也不一定是有形产品,也可能它只是一种服务或一个品牌。比如,艺考培训、K12培训等。这类产品,没有统一的获客渠道,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产品本身的差异化也很大。但它们依然是产品,只要是产品,就需要运营。

    老黄(黄有璨)在《运营之光》一书中,开篇就写到,如今的互联网世界,很多产品的体验和服务流程,越来越同质化。于是,决定一个产品能否脱颖而出,可能就越来越变成了:运营。

    我非常认可这个观点,并且,还想再补充一点,运营的存在,是让用户更好的了解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也让产品更好的服务于更多的用户。它是产品与用户之间衔接的纽带,是让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最大化的“工具”。

    运营,如何做到让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最大化?

    第一,深度挖掘产品的价值,深化服务的理念,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并使用我们的产品。

    很多时候产品推不出去,是因为大量的潜在用户不了解产品的价值,甚至不知道“产品”的存在。

    以美术艺考行业为例,该行业的特点是,产品同质化极为严重。连招生方式、宣传模式、校区建设、宣传口号、连各家画室老板的背景都极为相似。杭州的画室,招生大部分以线下为主,要么找当地高中或老师合作,要么就是学生家长转介绍;生源结构浙江本地学生和校长家乡学生,占比非常大;口号大多数是“考美院,来XXX”。

    面对这种情况,运营要做的,首先是通过差异化营销、长期品牌营销、人性化关怀服务、活动和事件策划等手段,深化产品意义,强化品牌认知,并将其快速有效的传播。其次,要做好多维度的数据监控,控制传播成本,对运营效果负责。

    第二,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双向反馈,持续迭代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任何一款产品,无论在任何阶段,都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但一定要做到尽量满足更多用户需求。

    运营的另一项职能,是通过与用户的接触,挖掘真实需求提交给产品人员,反向推动产品服务的迭代更新。

    杭州800人以上的画室有20家左右,每家画室都做不到产品服务满足位学生的需求。但是,画室必须有意识地定期收集反馈意见,根据真实反馈迭代产品。

    这个活该由谁来主导,自然是运营。只不过,该项工作单靠运营无法完成,它还需要诸如客服、课程顾问、班主任、宿管阿姨们等人员的配合。

    第三,充当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润滑剂,维系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希望,用户能长期、持续地使用我们的产品。显然,难度很大,一方面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的同质化严重所。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产品也是在不断迭代的。在整个过程中,会由于服务体验、BUG、技术限制、口碑等诸多原因,造成用户流失。

    运营的第三个重要职能,是在产品服务稳定时,维系用户关系,建立感情连接,构建品牌认知,做好防止用户流失预案;当意外出现的时候,想办法留住用户,延长产品使用周期;当用户流失之后,想办法召回用户。其中,最重要的是“预防客户流失”的预案。因为,一旦用户流失,留住或召回用户的代价都是巨大的。

    对于“传统服务类产品”来说,用户维系的职能,不是由运营来承担,而是企业的每一个人。这类产品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客户更注重的真实服务体验。运营在这里所承担的,更多的是发现、记录、示警和反馈的责任。

    优秀的运营,应该具备怎样的“运营思维”?

    对于运营来说,对“运营”本身的理解,要比其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更重要。一名运营人员,如果“意识层面”的理解不够,我不认为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营。那么,优秀的运营应该具备哪些运营思维呢?

    终极目标导向性思维

    一名运营,必须知道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比如,运营一个商铺,终极目标是“转化率”、“销售额”、“成单量”,运营的导向是完全不同的。运营一个公众号,终极目标是“文章阅读量”、“增粉数”,或是“通过公众号运营带来销售额”需要的运营手段也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公司的运营,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弄清楚,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比如,一个媒体类的公众号,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增粉”、“阅读量”、“点赞”、“互动”这些指标。因为只要这些指标上去了,它就能接到更多的广告。而商城类的公众号,最终的目标一定是“给商城引流”和“卖货”。运营此类账号,如果一味最求阅读量和粉丝数,则意义不大。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团队,甚至不同的岗位,运营的目标都是不同的。而且,很多情况下,上级根本分不清运营、市场和推广的区别,更不要说帮你明确KPI。

    所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运营,首先必须能自己找到“终极目标”,并能够想尽一切办法去达成这个目标,不过,在执行之前一定跟领导确认。

    流程化思维和系统性思维

    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定达成目标的最佳路径,最佳方案往往就藏在流程之中。

    案例:假设,领导要求我们将公司某情侣产品的销售额,在一个月内提升4倍。要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大概会经历这几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现状,寻找突破口。

    第二步:制定策略,找到最优实现路径。

    第三步:整合资源,保证项目推进和优化路径。

    第四步:落地执行,验证设想。

    第五步:数据监控,获取反馈,优化执行。

    第六步:总结经验,效果复盘。

    以上步骤,最关键的环节是“如何突破口和最优实现路径?”。通常用户进入网站,完成购买的路径是这样的:

    基于以上流程分析,我们发现有这么几个解题思路,可供选择:

    方案一:在转化率、跳失率都不变的情况下,将进入产品页的流量提升4倍;

    方案二: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将该产品的转化率提升4倍;

    方案三:将进入产品页的流量提升2倍,同时将产品转化率提升2倍;

    方案四:提升产品单价4倍,还能保证销量。

    四种方案,哪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呢?如果一时不知道如何选择,我们可以排除法查找,首先被排除的是方案四;第二,我们可能会发现,方案一的风险也很大,将网站流量提升4倍,引流成本高不说,也无法保证引来的全部是精准流量;第三,我们可能还会发现,方案二也有较大的难度。最后,就只剩下了方案三。

    我们销售的是一款情侣产品,接下来,马上就是七夕。解题思路就可以是,“借助七夕热点策划一场线上活动,通过打折、优惠、福利、赋予产品意义等方式,吸引关注。同时,再通过外部渠道,将更多的流量引入网站内部,就有可能达成提升4倍销售额的目的。”

    还有几种情况,通过流程梳理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业绩没有上去的原因,可能是:

    进入网站的流量太少。那么,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就应该是引流。

    产品页面的跳失率过高,就说明是产品页面的设计有问题,运营的重点工作,就是优化产品页面。

    进入网站的流量多,但是进入产品页面的流量太少,多半就是产品标题和封面图设置有问题。或是标题和封面图不吸引人,产品展示的位置不够显眼。

    总之,只要找到核心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然而,我们找到解题思路之后,若要执行,定然会涉及到策划、文案、产品、设计、技术、客服、销售等一系列的人和事。这就需要,运营人员还必须具备系统性思维。

    流程化思维,可以帮我们快速找到突破口和最优路径,但具体执行时必须用系统性思维去看待和协调所有的工作,否则很容易出现“拆东墙补西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

    比如,渠道什么时候开始对接?引流的时候需要引多少?什么时候开始引?产品页面的活动方案,什么时候上线,设计、产品、程序员的工作怎么协调?这些工作单独看,意义都不大,若任其各自发挥,反而会将事情弄的一团糟。产品页面(落地页)还没弄好,流量引进来了;活动上线了,流量和产品都很不错,客服却是一团糟等等;跟研发约好的产品功能,迟迟不能上线……

    以上这些,是运营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若不能把他们放在一个系统里统一协调,很容易出现各种纰漏。执行阶段,运营要做的事情,就是尽一切努力,让所有人员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运营,它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性工作,且通常是临时拼凑起来的系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失误,导致崩的盘。我们必须尽可能的管控好每个环节,才能保证最终的运营效果,这要求我们还要有精细化运营的思维。

    精细化思维

    在《运营之光》中,老黄写道:做运营久了,就会发现,一名优秀的运营,很多时候真的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和琐碎失误,最后堆砌出来一个神奇的产出。

    反过来理解,就是作为一名运营,你需要拥有能把一个大目标,拆解成无数个自己可以掌控的细小的执行细节的能力。

    在教育行业工作时,曾接到过一个指标,10月份让团队销售额达到400万,正常情况公司每月不到200万,也就是要提升1倍。拿到这个目标后,我立刻对目标进行了拆分:

    第一,我们的产品客单价是4万,要达成400万的销售目标,最少要完成100单。

    第二,从以往销售数据看,线上和线下转化的成单比例是4:6。线上渠道,以官网和公众号的转化率(成单数/客资)最高,分别为10%和12%;线下渠道,以转介绍为主,转化率率可高达30%。

    第三,目前官网和公众号,每月能获取客资200个和150个。如果加大投放,我有信心获客数各自提升1倍。转介绍方面,500已经成交生源,预计有20%的用户愿意转介绍用户,根据以往经验策划一场活动,可以让转介绍率提升10%。

    这样算下来,如果接下来这个月火力全开,大概能获取有效客资为官网400个、公众号300个、转介绍150个。理论上,10月份能成交的单数=(400*10%)+(300*12%)+(150*30%)=121。这里还有一个额外因素,就是“当获客基数增加,通常情况下,转化率是会有所下降的”,但就算总转化率下降,100单也是可以完成的。

    第四,线上获客官网和公众号获客,分别配合两场不同的线上活动,并加大广告投放;线下,发动用一场周年庆活动,获取更多转介绍。

    第五,继续往下拆解。官网和公众号加大投放之后,客服的排版和话术,数据专员的目标和工作节奏,也做了相印调整;同时,销售方面也做了沟通,保证获取到客资之后,能第一时间回访,并及时反馈。

    第六,线上和线下活动,各自需要的资源由哪些?怎么分配?两个活动分别什么时候上线?包括,每个参与人员的激励都做了相应调整。

    最后,在一系列的拆解之后,这一项大的目标,就变成了一个个可执行的小细节。

    把所有事情拆解,并安排妥当之后,我进行了综合评估,判定大概有75%的事情是可控的,这样心里才真的算是有了谱,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关于精细化思维,如果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老黄在《运营之光》中的案例,会更有启发。总之就一句话,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一名运营水平的,常常就是他能把目标拆分到多细,在执行时对细节的掌控力有多强。

    效率化、杠杆化和生态化思维

    关于这三个点,老黄在《运营之光》这本书里面,讲的非常透彻,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在这里我不多解释,只说几点。

    第一,任何工作,都要讲究效率性,运营尤其如此。如果不考虑效率,成本就太大了。运营要有终极目标性,但也不能“为达目的,不折手段”。

    第二,杠杆化思维,更是运营人需要具备的一项核心能力。它是指你需要先做好做足某一件事,然后再以此为核心杠杆,去撬动更多事情和成果的发生。

    第三,生态化思维。老黄讲运营的时候,经常说的两个词是“做局”和“破局”,“做局”就是在搭建生态,它是指搭建一个所有角色都可以互为价值、和谐共存、共同驱动其发展的大环境。典型的,如运营的非常好的微信群。

    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给到大家不一样的思考。在接下来几个月中,我会持续在公众号上分享我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话题讨论:

    你认为,传统运营和互联网运营,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刊词 | 运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岗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ez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