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安泽的一个老哥家贺喜,他的儿子大婚,喜气盈门。看见门上贴着喜联,我想起了一个喜联常见的横批,就是“志同道合”,我这个人爱瞎想,就想着在新郎和新娘的脑门上各贴上两个字,一个贴“志同”,一个贴“道合”,然后俩人抱一块儿,特和谐特亲密的样子。
回了家还在想这事儿,越想越觉得有意思,那就刨根问底,又查了查相关的书籍。想不到这一查还真查出点“猫腻”来,这个看似用得很恰当的词,似乎也被用得叉劈了。
一般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大意是说,“至贱”的伊尹和“至陋”的吕尚遇到他们的明主汤武和周文,他们本来就是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哪里还用什么人给推荐介绍?
依这样的理解,这个词的读法应该是:志同/道合,似乎顺理成章,但是(什么事都怕“但是”,当官的尤其怕纪委的人说“但是”!),如果这样来断句呢?志同道/合,前面的“同”是形容词,后面的“同”要当连词用了!呵!汉字的趣味正在于此。如果是这样,那就没别人什么事,不是两个人的心灵契合,而是单指个人修为而言了。
比《三国志》更早的《四十二章经》:“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成语的原意也许正是如此,指人的“志”与“道”相同,或者相通,然后才可以大行其道。
人无志不立,正像禽无翼不可飞,可是弄不表方向,南辕北辙,也是瞎忙活一场,惟志与道相合,则“得道多助”,念兹在兹,执着沉毅。方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玄奘是最好的例子:他立志到印度取真经,西行5万里、历时17年,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仍然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因为“志”与“道”契合,玄奘的成就乃不可谓不大。
当然,道,不光有人间正道,比如有人就喜欢走黑道。《庄子·胠箧篇》里有段对话相当有意思,“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不能排除跖有吹牛的嫌疑,盗之道肯定是有的,但能像他说的,又圣又勇又义又知又仁的,从古到今,掰着指头算也没有几个。
看看梁山上被林冲火并了的“那厮”王伦,大部分的盗也就这个层次了,当然也有成气候的,再看看在当年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杜月笙,一些尽在不言中,所谓大道无言,信了!
时下,谈“志”说“道”是如此不合时宜,难免要被人讥讽。国人想挣钱发财者多,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生意人每天想的都是如何缺斤短两,玩一些见不得光的伎俩,恐怕到老也只能是混个糊口钱而已。
看看我们老辈儿晋商的发家史,诚信为先,以义制利,哪一个走的不是商家正道?哪一个是靠坑蒙拐骗起家,还能起个大院传子传孙几百年?难道老天爷真是瞎的吗?
思古察今,我们发现,我们每天都在急匆匆地赶路,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时间消磨了我们的意志,我们只是习惯性地随着人流漠然地向前。
所以,某一天,我看到这样的一则帖子,就只有五个大字:“你在忙什么?”一时竟然像黄钟大吕在耳边轰响,是啊,我每天都在忙什么呢?
《红楼梦》里,宝钗笑宝玉是个“无事忙”,这三字也真是恰当得很,那我们除了糊口之外,所有忙碌的事又比宝玉忙得有意义吗?
那么,现在是时候了,放下自己的行囊,看看满天的星斗,确定一下,我们这到底是要去哪里?有志固然可喜,但“志”与“道”相合,才可以“大”,我们走的这条“道”,是不是在茫然地亦步亦趋,这还是当初出发时选定的那个方向吗?
昨天越来越多,可明天越来越少。老天爷给了我们几万天的时间来这个星球上走一趟,就是来吃点好的,穿点好的,睡个好觉,然后茫然地离开?
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谁?既然形成了一个我,我总得做点什么吧?有时候就会沉进这样的思想里,蓦然间似有所悟却抓不住,像个盲人偶然睁了一下眼睛,对面正立着一面镜子,他看到了一个令他心惊的情境,但他却无法描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