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女当如武亦姝”。高考成绩一公布,这个叫做武亦姝的女孩立刻成了人们的话题中心,当年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火起来的高一女孩,如今以613的高分被清华录取,再一次备受人们关注。
又一个“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代表,多少家长感叹、羡慕,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这么爱学习?
学习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都存在“为什么做它”的问题,也就是存在做它的动机。然而,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付出努力的过程,所以更需要动机的支撑。我们孩子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物质奖励?批评惩罚?还是为着一个美好的前途?抑或像武亦姝一样,把读书看成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类的动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我也不知道动机是什么,就是缺乏动机;第二种是外在动机,做这个事情能给我带来好处;第三种是内在动机,做事情的动机来自于事情本身的价值。研究发现,自主动机更多地和正面情绪相关(追求美好),而受控动机更多和负面情绪相关(逃离痛苦)。
很多家长喜欢操控孩子的学习动机,比如,考高分可以得到奖励,考差了就会惩罚。孩子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学习,那么,当这些奖励不存在或惩罚不起作用的时候会怎样?
来看一个小故事吧。一个老人住在一个宁静的街区,他很享受这里的宁静。有一天,来了一群小孩闹哄哄地在踢球,他知道如果出去叫这些孩子不要在这儿踢球肯定是没有用的。他想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能来这儿踢球真是太好了!让我孤寂的生活有了乐趣,因此为了感谢你们,我每天给你们一块钱,你们每天都来为我踢球。”果然,第二天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一块钱,他们很高兴。第三孩子们又来了,老人说:“今天你们又来踢球,我依然很高兴,可是最近我手头有点紧,每人给你们五毛钱,行不行?”孩子们虽然有些不高兴,但毕竟还有五毛钱,总比没有好。第四天,老人说:“我真高兴你们每天能来为我踢球,可是我真的没钱了,你们能不能每天免费为我踢球?”孩子们很生气,再也不来踢球了,这个街区又恢复了宁静。
本来这些孩子踢球是因为他们喜欢,出于内在动机,老人成功地让他们相信他们踢球可以拿到钱,如此一来,钱就成了他们踢球的外部动机,那么,一但外部动机撤走,他们来这里踢球的动机就没有了。
武亦姝的学习动机无疑是一种内在的、自主的动机。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做一件事情的动机不止一个,可能是多种动机并存的,你把注意力放在哪一个动机上,它会带来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让孩子关注内在动机呢?
称赞努力而不是能力。“你很聪明”“你真棒”这样的称赞只能带给孩子瞬间的满足感,并不能让孩子建立起持久的自信心,反而会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或犯错误时质疑自己的能力。夸奖孩子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为这件事情所做出的努力。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与其说“你考得这么好,太棒了”,不如说“这次你考得这么好,一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夸奖孩子付出的努力,会让孩子更加看重自己努力的过程,更关注自己的进步和发现自己的潜力,更能够在努力中坚持,在面对艰难任务时也能够迎难而上。
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经常询问孩子学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而不是关注他们得到什么奖品或奖状。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将关注点从题目对错和考试成绩高低上移开,尽量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过程上来。比如,询问孩子:“这道题你是怎么做的?”如果孩子做对了,继续询问:“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能给我讲讲吗?”,也可以鼓励继续提升:“这个做法是对的,我这里还有一道更难的题,你试试用这个做法能不能做出来”;如果错了,也没关系,找出问题出在哪里。避免使用这样的表扬:“这么难的题你都做对了,以后一定能上清华、北大”,“你一定是你们班最棒的”。因为这样的表扬无意中就给孩子注入了受控动机。
外部动机在短时间内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内在动机才是学习的持久动力。看到孩子的努力,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爱和支持伴随他们整个旅程,学习就不会成为他们的负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