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在《苏轼十讲》里读到,自汉代中国就有“贤良对策”的制度,由地方政府推荐“贤良”的人才到中央去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如果答得好,便由此入仕。汉文帝时代的晁错,汉武帝时代的董仲舒、公孙弘、严助、东方朔皆由这个制度进入仕途,在选官制度还不太公平完善的时代,相比于宗室、外戚、门客、家奴之登庸者,这批”贤良“才是国家的支柱。这是不是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呢?
到了唐代,选拔常用人才用的是”科举“,由皇帝临时下令举行选拨特殊人才的考试叫”制科“,专门选拔政治方面的人才,相当于”贤良对策"的延续。
到了北宋,“制科”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又有"六科“之称,即包含六个科目: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详细吏理可使从政科
石洞韬略运筹决胜科
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
从书面可以大致理解以上内容。再查查资料弄得更明白一点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