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路上等红灯,旁边有一对父子,儿子的年龄约莫有六七岁。男子拿着手机在与人微信语音,好像是在约一个饭局,儿子手里拿着一个外形像草莓的布艺玩具。可能是儿子觉得无聊,要引起爸爸的注意,就对男子说,爸爸这个草莓能吃吗?
这个男子正专注着微信语音,瞄了孩子一眼,说能吃,你吃吧,傻瓜。口气是那种不耐烦,我当时怔了一下,下意识的看了一下孩子,孩子两手捧着那个布艺,佯装吃状,口中喃喃道要是能吃就好了。我看到了那孩子清澈见底的目光,心里忽然想到了一句话,孩子是我们的老师。
是啊,许多时候,不是我们教会了孩子什么,而是我们从孩子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为人父母的,总是想着自己是长辈,想要在孩子面前保持着一种威严,其实你不用保持,孩子就会在心里面对你敬重。你需要做的是倾注自己的爱给孩子,不是想着要把孩子改造成什么样的人。
关于虎妈的报道,很受大家的欢迎,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则深受人们的追捧,甚至认为是至理名言。事实上是这样吗?当我们看到这些报道会不会受到这些报道的影响,对自己的孩子也实施棍棒教育。
是有这样的声音,说现在的孩子条件太好了,应该让他们受一点苦,这样才可以在面对挫折时,能够经受住挫折的打击。我想说的是,这一种声音好像从来都没有断过,这一代人总是觉得下一人缺乏砺练。觉得自己是吃过苦,受过罪,这样才能够在未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其实以前自己也是这么想的,现在自己在一点点改变着认知,发现那些想法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完全是一种转稼性思维模式,因为自己受到的教育是这样的,现在就想把这种自己接受的观点传递下去。
事实上是这样吗?那些在棍棒底下出来的就真是孝子吗?看那些曾经的同龄人在家挨打多的,那个不是在学校欺负同学的小霸王。这也是为什么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孩子在家挨的打多的原因。那些原生家庭文化程度高的,很少会用暴力对待孩子,也使得在这样家庭生长起来的孩子,不容易产生攻击性。
这么说肯定会有不同意见,任何事都有个概率,如果概率超过85%以上,那么就可以把同类型的事情归为一类,这么说好像不会错。只所以有人会产生不同看法,是因为他们会找到与之相反的证据,那怕只有少数,也是可以做为他们的依据,这在行为学上可以称之为信奉小概率事件者。
今天就是以家长“理”短为题来唠叨一下与子女教育有关的话题,家庭暴力是我们常见的话题。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公众场合,一个母亲(父亲)带着四五岁的孩子。这时孩子闹腾的厉害,众人的眼光被吸引过来,这时家长觉得脸上挂不住了,拉过孩子照屁股上叭叭打两巴掌,众人的目光中增加了赞许的神色,孩子也随即安静了下来。
这就是一种被暴力,孩子的父母在众人的目光压力下,实施了暴力,大家满意了,孩子被父母的暴力给威摄住了。在孩子的意识里,在公众场合下开心释放自己,就会被惩罚。这恐怕也是许多人长大后,在公众场合下会感到有无形压力的原因之一吧。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俯视,如果能够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你会发现它们的眼睛是那么的清澈,没有丝毫杂念,毫不客气的说,他们的杂念是在父母身上学来的。做父母的是否应该反思,放下你高贵的身躯,多聆听孩子声音,给他倾注更多的关爱与鼓励,而不是用冷漠的回应来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