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
(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青年时期,他是个维新派人物,曾参加康有为等人发起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1902年,应夏瑞芳的邀请,张元济报着“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他主张教育救国,启迪民智,苦心孤诣,矢志不移。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印刷所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事业机构。解放后,他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著有《校史随笔》等。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
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艾略特的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任主编至1939年。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一九二二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一九二七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一九四三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并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一九六五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保尔·瓦雷里
(1871~1945),法国象征派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的诗耽于哲理,倾向于内心真实,追求形式的完美。作品有《旧诗稿》(1890~1900)、《年轻的命运女神》(1917)、《幻美集》(1922)等。他的诗耽于哲理,倾向于内心真实,往往以象征的意境表达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幻等哲理性主题,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
元英宗
(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蒙古族,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时年17岁,次年改元“至治”。元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登基后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元英宗亲政后进行改革,并实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减冗官,监督官员不法行为,颁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颁布了《大元通制》。史称“至治改革”。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但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元英宗在位四年,享年二十岁,庙号英宗,谥号睿圣文孝皇帝,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