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b66d49e6ba218ff6.jpg)
昨天我们讲到,晋国带着各路诸侯来到郑国开大会,却在人家地盘耍大牌,让郑国颜面尽失。
而理由是因郑国与楚国之前有勾连,晋国便说郑国“贰于楚”,所以不肯见郑国国君。
面对如此羞辱,郑国执政卿郑子家给晋国正卿赵宣子写了一封外交信。
针对晋国“贰于楚”的责备,郑子家开篇便说了两件事。
第一件,郑国曾经拉着蔡侯一起去朝见晋侯,这件事发生在郑穆公即位的第三年。
当时,蔡国刚刚被楚国收服,与楚结盟,晋国为此也曾出兵,但没有拿下蔡国。
后来,在郑国的邀请下,蔡国朝拜了晋国,在这件事上,郑国觉得自己功不可没。
那么,第二件事是什么呢?
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
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
十二年六月,即是郑穆公即位十二年的六月。因为郑子家是郑国人,所以,他这封信用的是郑国的纪年。
归生,就是指郑子家本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郑穆公十二年六月,郑子家陪着郑国太子夷,来朝见晋国国君。
这次朝见的目的,是因为陈侯想朝见晋侯,但陈国是楚国的盟国,所以,陈侯得先去跟楚王请示。因此,郑子家就和郑国太子一起来到晋国,说明了这个情况。
十四年七月,也就是两年后,郑穆公又亲自去晋国朝见,促成了陈侯朝见晋侯的事。
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十五年五月,陈侯才得以从我国前往晋国朝见。
陈国,是舜的后代的封国,原本也是个大国,但后期逐渐衰落,因为与楚国接壤,所以陈国主要依附楚国,但偶尔也依附晋国,这就跟其它的那些小国差不多,谁强就依附谁,虽然不情愿,但实属无奈之举。
在这封信中,郑子家的意思是,是在郑国的帮助下,陈国在公元前613年依附了晋国。
那么,陈国为什么要脱离楚国而掉头又去和晋国结盟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左传记载,公元前614年,陈共公去世了,楚国没有来吊唁,陈国认为楚国太无礼,于是掉头与晋国结盟了。
其二,楚庄王刚刚即位,楚国内政不稳,当时很多依附楚国的小国都投靠了晋国。所以,陈国也审时度势,投靠了晋国。
这里顺便带一下楚国当时的局势。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死了,由于楚穆王连年征战,穷兵黩武,这使得楚国内部矛盾重重。
楚国内部权臣相斗,内乱频发,而对于刚刚即位的楚庄王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公元前613年,一代霸主楚庄王被人当做棋子,惨遭绑架。
在这种局势下,楚庄王选择蛰伏,醉生梦死整整三年,而这三年,晋国一家独大,曾经依附楚国的小国便纷纷投靠了晋国。
在楚庄王即位的第三年,楚国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时,庸国,一个在商朝就非常厉害的千年古国,号称群蛮之首,忽然率领一众南蛮小国进攻了楚国。
眼看楚国危在旦夕,昔日眠花宿柳的楚庄王,突然一鸣惊人,他跨上战车奔赴前线,表现出来非凡的军事才能。
在他的指挥下,楚军愈战愈勇,最后,楚国大胜,而庸国就此灭亡。
这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典故的出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0a889e78a4a9903e.jpg)
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
往年,就是去年,也就是郑穆公十七年,郑国单独访问了晋国两次。
一次是正月,是烛之武陪同太子来访问。另一次是八月,郑穆公又亲自去了一趟。
看来,郑国对晋国的访问确实很殷勤。然而,就在“寡君又往朝”后不久,楚庄王一鸣惊人 ,率军灭了千年古国,庸国。
郑国的政治嗅觉那是相当地敏锐哈,见状,立刻就去和楚国结盟了,这就是郑国为什么能在夹缝中生存这么久的原因。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就是说凡事都要讲究个“理”字,不要随便给人家扣“贰于楚”的帽子,那是有原因的好不好。
只有摆事实,讲道理,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所以,在信的前半部分,郑子家一直在陈述事实,陈述这些年来郑国是如何侍奉晋国的,既竭心尽力、又周到恭顺,可算是勤谨恭敬了。
那么,在信的后半部分,就该讲道理了。
郑子家在信中,又是怎样据理力争,为郑国挽回颜面的呢?我们明天继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4661bc5f1ff5d44a.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