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日行一寸 有所得教育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北大留美高材生万字“狂人日记”,揭示中国父母“吃人”真相

北大留美高材生万字“狂人日记”,揭示中国父母“吃人”真相

作者: 柚妈亲子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2-01 17:50 被阅读840次

    我们终其一生所做的努力,只是期待“被看到”。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每到年末,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会陷入一轮新的讨论热潮。父母催婚,父母给孩子压力,都能让很多人感同身受。

    最近,一则“北大留美高材生12年春节不归,6年前和父母决裂,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的新闻引起了一番热议。

    王猛(化名)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在他身上有着很多光环,比如高考理科状元,北大高材生,留学美国前50名大学的研究生;但就是这样仿佛星辰般灿烂的孩子,却有着让无数人不解的“怪异”行为。

    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已经准备去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一方面,他也想给自己找到答案——在伤害已经发生后,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这则如惊雷般响起的“狂人日记”,揭示了中国父母“吃人”的真相,撕开了无数人内心的伤疤,也撕开了中国父母的遮羞布

    在他万字长信里,列数了大大小小的事例,父母如何给他带来伤害,而他如何自救不能。

    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父母对他的伤害,也看到了父母的困惑和不解

    为什么明明是亲密的父母和孩子,却成了兵刃相见的仇敌

    为什么家这样带来安全感的地方,孩子却不愿意去栖息

    父母阵营的人说:这个孩子很怪异,不听话,不孝顺,简直是白眼狼

    孩子阵营的人说:这样的父母太残酷,温柔的刀,却如凌迟般肉疼;

    在这万字长信的背后,摒除抨击父母和孩子的彼此伤害;我们或许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该做些什么去避免“教养的双输结局”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父母们,我们能为改变下一代,改变未来做些什么。


    01

    电影《灵异第六感》里,有一段感人的桥段:小男孩因为具有通灵的能力,可以看到鬼魂,并与之对话;他对母亲说,他看到了外婆,外婆让他转告母亲,小时候母亲的那场舞蹈表演,她有去看,只是在角落里;然后外婆还回答了母亲在她墓前问她的问题,答案是“每一天”。母亲听到这个答案的时候失声痛哭。小男孩问母亲,她问外婆的问题是什么,她说“我有没有让你骄傲过?”

    我们终其一生等待的,只是被看到,而看到才是最好的治愈。

    美国心理学家莱茵曾说:“存在即被感知”

    孩子的存在感来源于父母的关注,父母的接纳和肯定

    孩子最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被否定。

    在王猛这封万字长信的背后,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对于父母“看见自己”的渴望。

    父母把他当女生养(对他的性别不接纳);

    他想穿短裤,父母让他穿长裤(对他选择的不接纳);

    当孩子不断地表达在学校遭遇的霸凌,和对于教育环境的不适应的时候,父母一次次给予了否定(你的感受不对,学校是好的,老师也是好的,有问题的是你)。

    面对这封万字长信,父母的回应更令人唏嘘。“还是那些老事情”。父母一句话带过,他们不解的是,王猛为什么揪住这些细碎的往事不放,又或者,不会转念去想想父母对他的帮助和关爱呢

    真正让王猛不能释怀的,就是父母这种始终不愿意去“看到他”的痛苦和绝望。

    他选择和父母断绝往来,形式上是激烈的。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最终选择用这封信去表达的初衷,在于他内心仍旧渴望那份理解和关注。

    没有被父母接纳过的孩子,不会有真正的存在感。

    他们是没有根的孩子,随时在风雨中飘摇


    02

    TED有一个很精彩的视频《如何教育孩子成为自己》,讲到了所有父母的痛点,我们真的有在用“心”教我们的孩子吗?

    先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可以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情绪吗? 你可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吗?你可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吗?

    父母估计会斩钉截铁地回答:“可以啊,我们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毫不怀疑自己在用心爱着孩子。

    事实上呢?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对他说,“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当孩子害怕的时候,我们对他说“不用怕,有什么好怕的?”甚至我们还会对孩子说,“你要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

    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离他的内心越来越远

    当我们跟孩子说,“你想吃什么都可以,说吧!”孩子说“我想吃炸鸡”,你说“不行,我们要吃健康食品;”孩子说“我想吃布丁”,你怒了“告诉过你多少次正餐不能吃这些?”

    孩子在思考的时候,我们催促孩子“快点快点”;算了,还是听我的吧······这些都是小事,那么选择职业,选择性取向呢······

    武志红在他的书《为何家会伤人》里,讲了一个母亲的求助:

    心理咨询师问她:“第一次孩子系鞋带打结的时候,你是不是说还是你来吧。”母亲说是的。

    咨询师又问:“第一次孩子煮菜的时候,你是不是说她弄得一团糟,还是你来。”母亲点头。”

    咨询师又说:“第一份工作是不是你安排了一份你觉得不错的·····”母亲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

    咨询师说:“从孩子第一次系鞋带你的反应推断出来的”。

    母亲又问:“那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回答:“当孩子要结婚买房的时候,你给他准备一笔钱;当他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始终给他帮助;其他的,我无能为力了······”

    我们替孩子做了太多决定,做了太多努力;最终,孩子不会选择,不会生存,然后我们才后悔当初剪了他的翅膀。

    教育,是要让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让孩子跟内在的自己越来越远。而孩子成为自己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和父母分离,自己去面对世界的风雨。

    03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呢?

    一件很悲伤的事情是,我们大多数父母都在使用一种非常粗暴的语言和孩子沟通。用命令、说教的方式和孩子对话。

    而我们真正应该给与孩子是一份“专注的连结”,用“心教”去发现孩子内心世界冰山底下的真实自我。

    当孩子拿了一个小石头跟大人对话,大人一般的反应是,“哦,就是一块石头啊”;或者是“走开,我忙着呢”。谁能蹲下来,融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围绕这块石头聊上五句以上的对话呢。

    如果我们不能够好好地融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专注地说几句话。那么,孩子长大后,又怎么会喜欢和父母说话呢?

    王猛和父母断了联系,或许只是和很多人朋友圈屏蔽父母的理由一样,觉得父母不可能理解自己了,那么,关上心门似乎是最好的出路。

    与仇恨无关,只是失望而已;和决绝无关,只是在呵护自己残破的心而已。

    当父母愿意认识孩子,就是给与孩子最大的尊重;当父母愿意倾听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表达。


    04

    孩子渴望被倾听,也渴望自主和独立

    孩子常常因为自己的弱小而感到痛苦,从出生开始,各种“无法自主”就带给了孩子无尽的挫折感。而发现自己的力量,就是成长的必修课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座又一座的奖杯,这些奖杯需要他自己去赢得。

    父母给予孩子的肯定,带给孩子“存在性”安全感;而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带给孩子成长的满足感

    二者缺一不可。


    05

    王猛的这封信是自己内心的呐喊,也是对于年轻父母字字带血的劝诫

    作为一个“成熟”的“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

    假如我们有幸遇到一个尊重和理解我们的父母,让我们拥有了良好的“自我感”;我们应该积极地感恩,并回馈对方同样的爱。

    假如我们不幸是“王猛”一族,我们能做的,是学会治愈自己,和生命和解。我们不能强求自己和父母和解,但可以和生命和解。

    我们要直面现实,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父母不能改变,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另一方面,我们要放下执念,我们因为父母而感到痛苦,这件事情不应该让我们感到愧疚

    接纳现实,也接纳自己在现实中的情绪,才是我们生命的转机。

    学会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一段新的亲密关系中治愈自己,求助专业人士的帮助,都是我们可以重新治愈的机会;

    学会斩断原生家庭的链条,更好地孕育我们的下一代;

    如果有能力,学会反哺父母,去改善和他们的关系。

    对于“王猛”这样的孩子,有生之年和父母的和解,是他们最大的功课。更悲伤地说,很多人终其一生都等不到那句“对不起”和“没关系”。像《灵异第六感》里的妈妈和外婆,把这种“未完成的情结”寄托一个孩子去完成,那一生都无法实现的良性沟通

    在知乎上曾看到一位网友谈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他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他说孩子和父母其实是互相成就的关系,父母孕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回报”。而我们常常更多看到了父母的付出,却没有看到孩子给予父母的回报。

    撇开了物质上的投入,精神上父母和孩子给与对方的爱和被爱其实是对等的。

    认清这一点,或许才是我们澄澈“父母心”的最终良方

    是的,孩子并不曾亏欠我们什么。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值得平等、尊重,爱和被爱

    爱是彼此的珍惜。

    对于所有年轻的父母来说,有两个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一个是爱的根,一个是自由的风,共勉!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你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柚子妈的鼓励!

    也欢迎你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感受!

    与孩子一起成长

    做最好的父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赵权:无非就是孩子想有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父母却觉得他还小,需要管束。
        事实是白眼狼有很多,纯粹的坏父母我想十万个家庭才可能会有一个。
        现在网络发达,信息通畅,大家都追求所谓的自由平等,才会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共存讨论。
        试问,是谁在你小时候养育你?又是谁殷切希望你能过好这一生? 是大街上高喊自由的斗士吗? 你生病了出事了又有哪些人会对你不离不弃?
        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多体谅自己的父母吧。
        或许他们对你的方式不同,教育手段不同。
        但是他们的心里是和你在一起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生活亦如此。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柚妈亲子心理:@赵权 抱歉的说一声,你的内心既然装满了自己的思想,就不要再试图理解别人的想法了,我写的文章并不是抱怨父母,事实上我也是为人父母,我很同情你的孩子!
      • 本無:@高鸣璞 看看我的文章,父亲母亲的爱大家会有触动。
      • 9fb5449d7811:呵呵,中国父母有各式各样的,孩子和父母和谐相处的还是占大部分!这个所谓的北大留美的孩子算是废了,个人观点一个被惯的自私自利的孩子,发表了为自己辩白的文章,典型的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还能有什么作为,哦,北大留美的作为
      • 九万里扶摇:最近一直都在说这件事,有的站父母,有的站孩子。其实我也说不清,但都是因为爱吧。我喜欢这篇文章,爱的人互相伤害真的让人难过。希望父母和孩子能多理解和尊重吧。加油😆
        柚妈亲子心理:@九万里扶摇 嗯嗯,谢谢!
      • 爱读书的陕北大叔:我们的父母不懂爱,从未把孩子是个人,孩子只是虚荣的工具
        柚妈亲子心理:@爱读书的陕北大叔 嗯,所以我们才要努力,善待下一代!
      • Girl木子杨:最近看这件事刷的火热,你写的很好。
        我想这不仅仅是北大高材生的家庭现象,只不过因为他学校的名气而被过分关注与放大了。
        很多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去改变或者影响父母的思想。反倒是有很多人因为父母的包办,没了自己的思想。唉~
        Girl木子杨:@柚子妈101 是啊!
        柚妈亲子心理:@Girl木子杨 是的,其实是中国父母和孩子关系的缩影
      • 爱粽子的猫:果断转发,这篇文章真的太好了,这几天我一直在和简书上的中年父母们辩论,他们的观点基本上有两个,一个是父母的恩情大如天,父母哪能事事都做得完美。一个是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对父母这么绝情。
        爱粽子的猫:@柚子妈101 赞同👍
        柚妈亲子心理:@摇曳de流苏 我觉得父母最需要的两个品质就是同理心和界限感,一个懂得理解孩子换位思考,一个是给孩子自由!
      • 我是关阿猫:父母和子女都不易
        柚妈亲子心理:@我是关阿猫 嗯嗯
      • 江小T:排版改下就更好啦
      • 秋风吹落叶L:加油
        柚妈亲子心理:@秋风吹落叶L 谢谢!
      • 井底女蛙:挺好的文章,加黑的字词越少越好,影响阅读的流畅性
        柚妈亲子心理:@井底女蛙 嗯嗯,谢谢,排版的确实不太好,在学习改进中!

      本文标题:北大留美高材生万字“狂人日记”,揭示中国父母“吃人”真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zd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