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翻开《别恋》这本书完全是被书名给吸引了,第一次看是在回家的火车上,看了十几页就没有再翻下去了,或许是因为“近乡亲更怯”没法静下心来看,还是小说以书信的形式没有吸引我的注意力,恐怕是后者吧。小说虽以书信的形式写,但刚开始故事结构性不强,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内容,看这种类型的书是很考验读者的耐心的。以前看过另外一本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同样是以书信的形式写的,但这小说故事性特别强,一旦进入小说的情景中就再也不想出来。 昨天一个人在家没网没信号放下了手机,在书架上随意找本书打发时间,于是这小说才有了第二次被我宠幸的机会,然而离上次时间间隔了快两个月之久。对于,我这个一看小说就必须一次性一口气读完的人,这现象实在难得。而昨天读书的过程中,在读书的这三小时中,我间断了两三次才读完。读完也没有太大的感触,或许跟我现阶段的年龄段有关。看完书又习惯写写感谢写些感悟,毕竟一个人花三小时看完的小说,总归是要输出的。
小说大概讲了中年知识女性吴黔与有妇之夫常文的一段不伦之恋。小说以书信的的方式展开,充斥着大段大段的心灵独白,将都市男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无遗。情节简单,意味却深长。在现实与理想、道德与爱情的冲突之间,人最后的底线在哪里?
人到中年,对爱情的态度是什么?原本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人相爱了并且组建了家庭,一起过了二十几年,那所谓的爱情都变成了众人所说的亲情了吧。爱情的结晶也成为了两个人密不可分的家庭责任与担当。这发展路线是美满的,也是众多人所期待跟向往的。现如今社会,多数人的婚姻名数其亡,夫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比陌生人还陌生,或者表面看上去相亲相爱,可背后又藏着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是出轨导致的离婚率,还是本身婚姻就出问题了,小三只是一个导火线?我记得大学时的一个学妹,有次找我倾诉,她父母都是公务员,属于有钱又有权的幸福美满的家庭,可父亲的出轨打破了原本美满的家庭,母亲总是打电话给她诉说父亲的种种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所爱的父亲,一方面又是受伤的母亲,在双方重压下,她多希望父母赶紧离婚,自己耳根能够清静。人到中年还存在爱情么?想想父母辈,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几乎都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这时候是否某一方一旦有个“坏”念想,或者有个“坏”人出现,这原本平静的生活就如平静的湖面被石头打破,湖面的涟漪持久不能散去,即使归于平静也无法当做什么也没发生。
《别恋》书评是这么写的,人到中年,对爱情的态度就容易往两极走,要么特理想化,要么直扑功利,无论怎样,肯定都跟此前的遭遇有莫大的干系。因此在中年选择爱情出击,无非是想填补此前的某段空白,或是又发现了新天地。小说中的主人公吴黔和常文属于前者,方仪和米歇尔归于后类。
吴黔拥有不错的职业、不算低的社会身份,不可忽略的才华,并且还长了张漂亮的面孔的时候,她们通常会忽略掉这些金光闪闪的筹码,怕成为额外的障碍。可这一放下了身段谈恋爱,结果通常很失败,因为很多时候男人图的就是你那身段。书中女人吴黔尽管没有如此,但结果同样糟糕。说到底,这事女的怎么努劲儿都没有,完全取决于男的。
吴黔的怀孕是她与常文关系的转折点,她需要常文给出决定,是与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决定的勇气。而吴黔自己选择一个人去堕胎时的勇敢也不是现在的小姑娘所能接受的,这或许就是一个中年人勇气吧。她虽然当了有妇之夫的小三,还意外怀孕,但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主动选择而非被动。吴黔的困境是被道德感所缚,当小三以后她反而处处为给常文的妻子考虑,她会不会受到伤害或者会不会因此而选择自杀而没有进一步行动。这道德有点莫须有,道德在于律己,律己必定导致不痛快,无法全情投入,既然如此,那祈求一种高纯度的爱情就显得自欺欺人了。我觉得吴黔的道德感出于对爱情的不自信,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道德是一个不错的退路。方仪的信里说道德是对自身的减弱,即使你从中渔利,也要付出代价,并且两者无法持平,承载道德的一方永远是损耗的,所以这莫须有的道德感最好不要。
女人要过了四十,身体精力都开始往下坡走,这时想干点什么事就得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度。越是犹豫,越是给别人退出游戏的借口。或许是我周围过了四十的女人,日子都过得不尽人意。因此我目前也就信了所谓的中年危机,乘着自己现在还年轻还是需要从多维度提升自我,莫不可太过于依赖男性而迷失了自我。年轻时所偷的懒,若干年后都会以数倍偿还,这话我是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