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老年大学陈主任来电话,说推荐我去某干休所帮忙,负责内部网络建设,并负责诗词作品的审稿工作。
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内心还是有几分波动的:修改诗词的工作,我在老年大学提高班已经做了两个学期了,积累了一些经验;网上工作不用来回跑,还有一些收入挺好的。
但是也有很多不衬底的顾虑,比如说:所谓网络建设基本不懂;对老干部们的诗词作品修改,也很陌生;家里已经很忙了,精力够不上怎么办?
衡量了一下,胜任的可能大约在六成左右。这么一点把握,以我这么个年龄的人,估计忙于应付的可能性比较大。
再说了,老妈年纪很大了,随时可能住院,需要全力以赴的投入精力;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不需要经济补贴,而我整天忙于家务和自己的一点儿爱好,根本没有时间消费,工资都是半年才去取一次,平时也不需要额外的费用。
如此思考过后,就委婉地谢绝了主任的美意。即使后来该单位打电话过来一再劝说,我还是按照原来决定了的意思给予和缓的解释和拒绝。同时给推荐了一个同学让他们直接去联系。
回绝以后,自己内心真的有一种轻快舒服的感觉。看来我的决定是正确的。
今天听了薇薇老师的课,才更清楚的知道,之所以有所犹豫,是因为在我心里有不止一个“子人格”在自动工作,它们会主动地与我的意识对话,在我考虑过程中,最明显的是持有“愿意去工作”的这个子人格跃跃欲试;而“最好不要去”这一方,主动列举了种种不能去的理由,最终说服了意识,才让我做出了“不去”的决定。
当意识和潜意识达成最后共识以后,让我的自我感觉心悦诚服地回到日常生活的轨道,诸如“可能影响到我的古诗词学习、可能降低对家庭负责的程度、更可能完成不了全部工作等”,这样的顾虑和担忧不复存在了。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跃跃欲试的想法,可能更多的是关注了外部形象的需求,让自己和别人知道,我在老年大学学得还不错,有单位来找人帮忙的时候,主任推荐了我;而“不能去”的想法,更多的观照了我的实际情况,包括了家庭的个人方面的。
听了今天的课,复盘一下自己经历的事情,更感觉到了“三思而后行”,这包含了先贤智慧的警句,深刻而隽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