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就算是护身符那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免死金牌,只能说在合理范畴之内,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皮带不会落下来罢了。这样的维护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一家人喜气洋洋的在一起团圆。可想而知当我小时候年过三十的姑姑突然在大年二十九没跟任何人提前说,默默的离开了家的时候,对全家人的冲击都是极大的。等再联系上姑姑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一,姑姑已经到了离家近一千公里的地方,痛痛快快的给爷爷奶奶打电话拜年,全然不顾爷爷奶奶在家里又急又气又无奈。
小时候只觉得三姑好帅,有一种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的洒脱,而且非常勇于说“不”,这样一种拒绝的选择哪怕在今天的我看来,也都带着莫大的勇气和自信。
“你姑姑?你姑姑最让人担心的应该就是十八九岁的时候了吧。”奶奶抬头看了眼已经完全黑下去的天色,伸手赶走了些飞舞在小区路上绕灯转的小飞虫,然后才拉着我站起来,慢慢悠悠的向屋子里走去,我知道爷爷快下班了,奶奶要抓紧回屋子做晚饭。至今我回想起儿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十年,我都会觉得虽然那时候我不懂什么叫做爱情,或者说什么叫做相濡以沫,但是从现在回忆的角度来看,确实那就是我心中一开始举案齐眉的模版。在对时间的规划和执行上,奶奶几乎从来没有看过表,对于我爷爷的时间把控的几乎非常准确。跟着奶奶回到屋子里打开厨房的灯,略显昏黄的灯早已到了应该寿终正寝的年龄,如果不靠抽油烟机的灯光,奶奶几乎是靠着记忆和感觉来评判菜肴,馒头,粥的火候,从厨房阳台向外看,能看到小区里次第亮起的灯,有的是厨房,有的是客厅,有的是老灯泡,有的是白色的节能灯泡,还有几个喜欢五颜六色的家里一会儿就是一变。每当做晚饭的时候,我都很喜欢向外看,感受小区里逐渐蒸腾起来的烟火气。长大之后住进高楼大厦,才明白最难得的就是儿时亲近的人间烟火气,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离开了从小长大的地方,更是离开了最初构成我们灵魂的气息,那些只存在于小厨房的香气,应该是我们对于温暖最初的回忆。
“你姑姑那时候比你想的可淘气多了,十八岁高考完,就迫不及待的要搞对象,要是好好找个好男孩儿,你奶奶我也不是什么太不开明的人,反正女孩儿么,总要嫁人,要是能就在身边找,咱知根知底的也是个安慰,”奶奶翻炒了一下锅里的青菜,盖上了锅盖:“可她偏偏找了个混小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