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 米妖
对第一课时的作业完成情况,做个简单总结:
首先,对猫猫的辛苦道声感谢。伯乐在现实的工作之余,还要为义务推文做准备,每天要看大量的作品,写推荐语,修改等等,然后现在还有点评我们每一位同学的作业,占据了她很多的私人时间。大家也都看到了,猫猫的批示是很详细很中肯的。
另外,从理事会那里了解到,这次作业的完成率很不错,辛苦各位同学了。只是有些遗憾的是后面有两三个同学,可能没注意看作业贴要求的时间,完成的晚了些。不过没有关系,我们作业的目的也就是帮助大家了解一种寻找素材的方式,只要技巧学到了,这就是收获。大家都不容易,百忙之中还要抽出时间完成作业,有的同学还多次修改,这样的认真,很让我感动。
现在,就先说说作业里的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感觉大部分同学对于“素材”这个术语的理解还有些模糊,把素材和题材的概念混淆了。其实在上一堂课我们也简单讲过素材和题材的关系,一个素材可以发展为一个题材,或者几个素材可以运用到一个题材上面去。如果非要举例,那还是以做菜来举例,原始素材,也就是我们说的“碎片”,就好比做菜前去购买的食材:猪肉、青椒、白菜、萝卜、豆瓣、大蒜、老姜、小葱等等,这些食材,就是地道的“原始素材”;那么,计划想做一个青椒炒肉丝,这个计划就是你的设置,于是,你会从购买的食材里挑选出青椒、猪肉、小葱、老姜、大蒜、黄豆酱,然后会对它们进行处理,清洗、切肉丝、剥蒜等等工序,这个工序对应到我们的课程里,是今天才会为大家讲关于素材的整理,也就是将其发展为一个小说的题材,或者根据一部小说的构架去选择和串联相关的素材。
不明白的也不着急,课后大家可以回头再看看课件,帮助自己区分一下。后面的课程里,会讲到素材与题材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二个问题,不敢去抓“碎片”。可能有的同学大致明白了“碎片”的意思,也抓住了关键词,但是不太相信那就是作业要求的,所以就把这个“碎片”梳理了出来,写成一句完整的话,甚至是一段完整的话。结果,就变成了情景描写,或者一段陈述,句式完整,内容却令人不痛不痒。有的还用上了心理描写,还有细节和持续发展,充满了故事性。这样的话,基本上它们就已经被你定型了,后面当你需要这个素材加入小说里,而根据小说内容的实际情况需要对它们进行扩充和修饰,又能怎么写呢?那个时候还能记得当初抓住它的那些真实特征码?
第三个问题,分不清生活类和场景类:
生活是什么?大家肯定都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上班下班玩乐旅游吃饭喝酒唱卡拉等等,就是与人日常息息相关的,在这个空间段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生活类;那么场景呢?场景是什么?咱们形象、通俗的比喻,场景就好比电影里一个特写镜头的画面,既然是“画面”,而且是在特写镜头里的,是不是会看得特别清楚?在写作上,场景就需要包含环境描述,人物特写等等,也就是说,通过细腻的描写环境、场面,以及作者想穿插进来的人物、动物等等,来呈现更具体的内容,这就是“场景”。
好了,对于上一堂课的作业还有什么想讨论的地方,可以下来以后在群里聊一聊,也欢迎大家就课程的内容互相交流。
今天的课程是我们这次授课的重点——
素材的整理(引申想象力创造)
为什么会有个附加内容——引申想象力创造,因为在对素材进行整理的时候,需要在收集到的原始素材上进行一定的虚构,需要加入细腻地描写。而虚构,就是想象力创造,要符合逻辑的想象,要有取舍的创作。
上次作业里,大部分人已经自发性梳理了素材,把收集的碎片连成了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我们对素材整理,目的确实是要得到一段有主题的描写,然而这个“整理”的方法,却不是顺势而为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而且,并不是所有收集到的“碎片”都有必要和值得去整理。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真实抓拍,才是我们下一步去整理的内容。
这个“价值”如何确定呢?
前面说过,素材来源于生活。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都是枯燥的,而且有很多内容是众所周知的,比如红灯亮了车停了,人行道绿灯亮了行人过马路,比如太阳出来了,照在身上暖烘烘的等等,菜市场人群熙攘等等,这些,只要写了个开头,结果都能预料,这样的东西,记录下来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们整理素材,也就是说经过想象力创造加工后的句子或者段落,是要达到一个效果的,什么效果呢?那就是绑定读者情感的有效性,这个“有效性”,就是鉴别素材价值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鉴定一部作品好与不好的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