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有听说过“尼采”呢?
这位生前受人驱逐,死后受人追逐的伟大哲学家。
我知道他,却从未认识他。
“他是一位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世纪漂泊者。”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很久之前翻开,一直断断续续在读,还是没有读完,或许我对它是恐惧的,就像对哲学一样,总在不自觉的害怕,害怕它会瓦解我灵魂中的某种东西,造成内心的地震。
我给自己找借口说这本书太费思考,太难懂,要花费我一生的时间去读懂它。
可是,我只是在逃避,因为我知道它会将生活的种种幻想破开,让我直面生命的真相,人生的最高问题,被人颠覆一切价值观,是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我所陌生的尼采就是有这样的能力,他的思想,他的哲学都是来自于灵魂的痛苦,在孤独中孕育出来的。他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纪的人,他是活在未来世界的人,他注定是为未来而生的。就像他自己写的一首诗:“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命运是如此的巧合,这首诗竟然成为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尼采的觉醒从21岁在大学读神学和古典语文学,断然放弃了神学,读语文学。书中说,这个平时和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年轻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推掉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清恍惚,冥思苦想。他从这时开始,对眼前的一切产生了疑惑,从这时开始向人生发出疑问,开始了自己对人生真相的探索。
25岁的时候成为优秀的古典语文学的学者,在此期间他一直在探寻,自己开辟一条道路,自己创造人生的意义。两年之后出版了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一本研究希腊悲剧的小册子,从此也是他自己一生悲剧的开始。这本书出版之后,有人赞扬,有人激烈抨击,一切有价值的事物总是遭受非议与认同的。
尼采所在的古典语文学界无法容忍异类,学者们批评他,教室不再有学生上课,他不被人理解,被人群孤立,这个时候尝到了孤独的滋味。
我们现在常说孤独,也许并不懂孤独,孤独就是像尼采这样身处人群中,不被人理解,身处世界中,却只一人清醒。
书中说,尼采有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作为安慰,学生时代,他偶然得遇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欣喜若狂,一口气读完了。
他在如此渴望人生真相,生命的意义的路上找到能为自己解答的书,当然高兴。
书里写到:他肯定叔本华和瓦格纳之后,又要否定他们了,这也许是灵魂的不安定,他这一生就是不断撇弃曾经推崇的一切,打碎他们,面对空无所有的沙漠,把自己所信任的一切全部丢掉,因为尼采是真实的思考者,他必须自己来创造,哲学家在于自己创造出东西,而不是搬运知识的学者。
1876年,尼采终于到了走上他的命定之路的时候,不单单是与大学群体决裂这么简单,而是被整个时代驱逐了。当时他的人生挫折似乎商量好了,全都凑到一起,决裂,失恋,辞职,他的人生大概有着上帝修改的命运,充满了痛苦。
1879年,他结束教授生涯,开始了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的孤独的漂泊生涯,这个时候他35岁,精神上已经成熟。
我很喜欢书中的这句话:许多人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的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正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简单了解尼采的一生,不再逃避他的哲学,他的思想,我需要为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真相,或者说自己来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