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过度开发可以休矣
文/山吧舞酒

日前,看到一则题目叫做“投资5亿的小镇,要再现老街繁华,如今300间门店全关闭,空无一人”的新闻。新闻说,陕西咸阳市礼泉县的东黄小镇是西部乡村现代农业园区第一期产业规划布局项目,包括东黄小镇,烤全羊城堡,优质葡萄产业区,优质苹果产业区,优质桃产业区,御石榴园,休闲农业区等,东黄小镇在东北角。东黄小镇当初开园的时候,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其实这个意图和规划是好的,一座特色风情小镇,四面都是墙垣,里面四条特色街,三百间店铺,南北美食荟萃,各种景观看点,应该说费尽心思。东黄小镇2015年“五·一”开门迎客,距今4年多过去了,如今却空无一人,大部分店铺都是锁着门,个别开着门的,里面一片狼藉,人去屋空,只有空落落的房子,该搬的都搬走了,只有破盆破罐子,成了垃圾放在那里。新闻还说,东黄小镇并不是凭空而来,历史上的东黄村周围百十里有远近闻名的民间集市,有古井,牌楼,戏楼,茶楼,雕塑,还有300间店铺,蔚为大观。
类似的小镇太多了,没有竞争力就会死掉,除非你有别人非来不可的理由,遍地开花人们已经看到恶心。早年由于中国的旅游景区都是稳赚不亏的,随便开发一下,高门票高消费赚得盆满钵盈!全国各地都在开发旅游项目,各种大大小小景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世间万物,有时候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国就是如此,有什么就全国一起上,过度发展。建了很多这样的人造景点,根本没人来玩。这些年,凭借大热的旅游业,衍生的许多新生景点,有的顽强活了下来,有些却迅速衰落。
建设特色小镇,除了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沉淀以外,还必须具备如下二个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要分析历史上繁华市镇形成的原因,不能统一管理。古时候的小镇名镇是历史某个时期特殊情况形成的。比如运河两岸的好多名镇的来历是因运河槽运码头而兴旺发达起来。汉唐时期有些古镇是因为政府设立的驿站而兴盛起来。还有就是货物集散地因为贸易而兴盛起来。特色小镇的形成不是被动形成的,是自发形成的,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是硬性的由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出来的,它们不是盆景,按照安排,这里一个铁匠铺,放那里一个肉铺。总而言之,恢复古镇有些地方可以搞,有些地方不能搞。
另一方面必须有原居民,没有原居民就没有持久的人气,就像空中阁楼。原住民全部迁走,商业化运营,规划美则美矣,但每个铺面都等着营业额,冷冷冰冰,那些个旅游纪念品都看得多了,给人的感觉很假,就像假花,漂亮是漂亮,但没灵魂。缺少原住民,缺少原住民因为生活需要自发去做的事儿,是不可能的有持久性的,真正的特色小镇不是游客决定的,而是由这里的居民主导,外来人口的参与互动只能起补充的作用。没有客人的时候,起码还有住家,客人来了小镇热闹,客人走了,人气还在,不至于变成鬼城。
历史悠久的古城镇能够让人流连忘返,那是因为这些古城镇是人们置身其中生活久远,辈辈更古的传递,也是一种文化的沉淀,站立其中能够感受到过去的岁月痕迹。恢复古镇作为旅游景点,要审时度势,不能盲目去搞用来作为旅游景点,毕竟我们国家富裕阶层占比例不大。
(完)
谢谢您的阅读!
感谢您的点赞!
您的光临是我的荣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