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糊糊老师的书法课讲到“如何读懂一篇古文”,以《遵生八笺》屠隆序为例,说这是她很喜欢的一篇古文。
高濂的《遵生八笺》成书于明代,主要讲述修养身心的,好看好读,有用有趣。之前读过些篇章,这篇序还真没读过。借此机缘,跟随糊糊老师的讲解和笔记,用心精读了《遵生八笺》屠隆写的序文。
高濂, 生活于万历(1573-1620)年前后,喜好藏书,广览博学,在文学、养生、医药方面都有很大成就。读《遵生八笺》,你会赞叹天下还有这样玲珑剔透的人,如此心疼自己的身体,呵护自己的心灵。
屠隆(1544-1605年)是高濂的好友,明代文学家、戏曲家,是个怪才,好游历,有博学之名,尤其精通曲艺,他为官清正,关心民瘼,后罢官回乡。
1.
《遵生八笺》屠隆序的文字简练,立意深刻,耐人寻味,说的是一些道理,却并无说教之意。全文大约1200字,有六个自然段,简单概括大意如下:
1.人的生死平等,逃不过生长,成熟,鼎盛,衰亡的规律。
2.人生实难,你看那芸芸众生的样子。
3.修行得道明理之人的“遵生”意义。
4.讲述《遵生八笺》的成书缘由。
5.如何遵生修养身心,找到修行功夫的起点。
6.对比蔡邕得《论衡》,自己得《八笺》是为至宝。
千字左右的文章,可谓微言大义。有的同学说,读过几遍,反思过往,有共鸣会感动,竟有种流泪的冲动。没有读过的人或许不明白,一篇文章说透了自己的什么心事呢,其实说的也不过是是现代人都明白的那些话。
四百多年前,屠隆先生说:
何昼弗晦,何流弗东,朝市喧嚣,舟车杂踏,转盼之间,悉为飞尘。若朝花之谢夕英,后波之推前浪。
白天之后是黑夜,河水都向东流,尘世喧嚣,舟车熙来攘往,转盼之间,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就像朝花成为落英,后浪推着前浪。
请问,天地之间,有什么是可逆的呢。没有,所以人们感慨“人生实难,有生必灭”。屠隆说着千百年来人的烦扰和疑惑,至今依然不例外,也是很多现代人不快乐的缘由。
普通人呢,屠隆说:
不知命有可延之期,生有可尊之理。人患昧理而不能研讨,知其理也,又或修持而不能精坚,……
很明白的大实话,人人都读得懂,做得到的没几个。做的到的人才是“智士”,才是“旷达”之人,“顺自然之运,听必至之期,靡贪靡怖,时到即行。”此之谓“道法自然”。
在此,《遵生八笺》屠隆序和《老子》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互参其真义。
2.
芸芸众生的样子,屠隆的文字言浅意深,每读一次,都不由得照见自己的模样,不就是这样吗。
人禀有限之气神,受无穷之薄蚀,精耗于嗜欲,身疲于过劳,心烦于营求,智昏于思虑。
身坐几席而神驰八荒,数在刹那而计营万禩,揽其所必不任,觊其所必不可得。第动一念,则神耗于一念;第著一物,则精漏于一物。终日营营扰扰,翕翕熠熠,块然方寸,迄无刻宁。……形骸尚在,精华已离,犹然不省,方将为身外无益之图,劳扰未已也。
譬之迅飙之振槁箨,冲波之泐颓沙,烈火之燎鸿毛,初阳之晞薤露,性命安得不伤,年龄安得不促乎!
以上分为几部分,精读过后,是不是真的见着了自己和身边人的模样。
人如果不遵生,大抵如此:像狂风吹过的干枯笋壳,海浪冲散的沙石,烈火烧过的羽毛,晨曦的露水一般,生命怎能不受损耗,年岁安能不短呢。
最后这几句屠隆说的尤其好,以“槁萚”、“颓沙”、“鸿毛”、“薤露”来说明生命的脆弱短暂,转而反思上面所说的,如果不“遵生”,昧理而不研讨,知理却不修持,修持而不能精坚,那么,命如朝露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了。
3.
人吃五谷杂粮,当然会有病苦。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想要自己活得有质量,屠隆也给出了解决办法,两个字“遵生”。
滔淫之荡精,故绝嗜寡欲以处清静;知沉思之耗气,故戒思少虑以宅恬愉;
知疲劳之损形,故节慎起居以宁四大;
知贪求之败德,故抑远外物以甘萧寥。
畏侵耗如利刃,避伤损如寇仇,护元和如婴儿,宝灵明如拱璧,防漏败如航海,严出入如围城。
而观窍妙,明有无,媾阴阳,炼神气,成圣结丹,抱元守一,以至混沌如绵,虚空粉碎而后已,如是乃谓之尊生。
简单概括为六个字是“致虚极,守静笃”。这里,屠隆的几个对比的句子写得很生动,大意是:“害怕侵扰消耗精力如面对利刃,躲避伤损如提防敌寇,保护元气如呵护婴儿,宝贝灵气如珍视宝玉,杜绝精气神败漏如航海时提防泄露,严控无谓之社交如士兵守护城池。”
读到这一段时,我立刻做的是删除很多不知何时何因添加的朋友圈好友,毫不犹豫地退出了很多群。退群的理由就是“断舍离”,别人再怎么议论,我是听不见的,眼不见心清净。被人非议也无妨,既然是非议,自然不让你听得到,那就更无妨了。
想想如果呆在群里,总不说话多不礼貌,就像在别人家里,就那么干坐着不好,总得聊点儿什么吧。没什么好聊的,就不登门拜访到别人的家里去,也就不在人家的群里呆着,是一样的道理。精力实在有限得很,省得每次清空群内容都觉得内疚心虚,不仅伤了彼此的情意,且又一次损耗了那珍贵的心神。
3.
说起《遵生八笺》的成书缘由,屠隆也有详情阐述:
……少婴羸疾,有忧生之嗟,交游湖海,咨访道术,多综霞编云笈,秘典禁方。
……乃念幻泡之无常,伤蜉蝣之短晷,悟摄生之有道,知人命之可长,剖晰玄机,提拈要诀,著为《遵生八笺》。
大意是高濂很聪明,小时候生病,对生命很有忧患意识,他交游甚广,寻求各种养生秘笈。……他念及世事如梦幻泡影之无常,感伤生命如蜉蝣之短暂,领悟养生之道,明白有方法可以延长生命的期限,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能量。他把生命的玄机和秘诀集在一起写成《遵生八笺》。
这本书分为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燕闲清赏、饮馔服食、灵秘丹药、尘外遐举八篇。这确实是一本宝书,说的都是养生修行的锦囊妙方。
看这些内容提要,不免觉得庞杂,屠隆照样给出观点:
……人心之体,本来虚空,奈何物态纷拏,汩没已久,一旦欲扫而空之,无所栖泊。及至驰骤漂荡而不知止,……心有所寄,庶不外驰,亦清净之本也。
及至豁然县解,跃然超脱,生平寄寓之物,并划一空,名为舍筏,名为甩手,嗟乎,此惟知道者可与语此耳。
意思是说人心的本体,虚空澄澈,但人生在世,都是在不断和外物打交道而活着,如果把人和物的交互关系一下子去除掉,人会无所适从,心就无所依凭。……及至漂荡不知所至。……器物赏玩是为了让心有所寄托,使你有一个具体的入手之处,也好让心不再往外乱跑,这就是清净之本。
及至豁然开朗,在物的层面得到满足时,有一天你会不需要它们了,对你来说不是必须的存在,名为舍筏,名为甩手,这就是有立才能破的道理,也就是拿得起放得下。
4.
最后,屠隆感慨“嗟乎”,他说“此唯知道者可与语此耳”。
知道的未必是知“道”者,所以《遵生八笺》成书以来,读透读懂的很少,很多人觉得这本书不过是本生活百科,说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殊不知生活细微处,恰是生命之真义。
屠隆以“人生实难”开始序,以“未必知宝”结束序。说“难”,一是人生真的挺难,病痛苦难,死生不由命,天地不可逆;二是“知宝”挺难的,很多时候周围都是“宝”,就是不知如何对待,所以不容易快乐。
如今,遇见了这篇序,像拣到了个宝,开始宝贝起《遵生八笺》了,也非常宝贝自己了,慎重地对待遇见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假若每个人都能好好地宝贝自己的话,那就算作是对世间最大的贡献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