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见闻五则

作者: 叮铃铃嗒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16:36 被阅读26次

    归乡见闻五则    来源微信公众号:叮铃铃嗒


      ▶  5月12日-5月19日归乡一周,故乡常回常新,是以见闻为记。


      01 空巢农村

    老家位于豫东平原,由于回去的时间非年非节也非农忙,村里基本为儿童、妇女(多为45岁以上)和老人。

    为何是如此分布结构?有劳动能力的外出务工,把刚断奶的幼儿、上学的儿童交由奶奶抚养(45岁以上的妇女),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留守,于是儿童、妇女和老人就构成了农村的常住人口。

    农村人勤劳质朴,除种田、照看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学外,闲暇之时会些手工,贴补家用。近两年,摇篮盛行,于是上到八十多的老人,皆投入到编摇篮的手工编织行业,三五成群,边聊天边干活,成为一景。

    摇篮成品

    02 现代化农村

    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发展的大潮中,农村的变化也日新月异。大跃进时期喊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成为现实,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 “村村通工程”不仅让村村以公路相连,还把公路直接修进了田间地头。之前的土路、泥路,早已不见踪影。

    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机器播种、机器收割。不只是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实现了机械化收种,连花生、大蒜等均可实现机器收种,极大地解放了人力。弯腰用镰刀割麦子已成为历史,之前持续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收麦季现缩短到了一两天。

    互联网入村:宽带等进入农家,智能手机普及,快递进入了最后一公里接达村口,网购在农村有了一席之地。

    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得益于物流的发展,农村的物品种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水果、蔬菜等来自全国各地,超市物品品种健全。同时,跟随生活水平的发展步伐,农村饭店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好。小龙虾等时令性菜肴上了餐桌,一些饭菜的味道甚至不输五星级饭店,差距只剩摆盘、环境而已。农村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与时俱进、与时创新。

    农业现代化

    03 重教农村

    重视教育,一定要让孩子有知识有文化,成为农村普遍的共识。为此,家长们竭尽所能,尽最大的能力送孩子去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学校:从农村到县城、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租房陪读不辞辛苦,大有“孟母三迁”之风范。

    本地孩子的外出读书,使得村里的小学班级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少,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班教学”。教学水平如何?不得而知。

    教育的迁移,表明农村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的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希望这一现象早日得以改善,孩子们可以就近读书,家长们也可免去陪读的辛苦。

    田野上的彩虹

    04 新态势农业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很多,这里聊三个见闻。

    (一)天气

    近几年,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水井遍布乡间地头。井内装有水塝,刷卡取电即可使用,农田灌溉极为方便,因此天气干旱倒也不用怕。

    暴风更兼暴雨,则人为无力。5月15日,一场暴风雨过后,小麦“全睡着了”,犹如平地,值此小麦灌浆期,将导致大量减产,预计减产50%(从1000斤到500斤),可谓天灾。

    暴雨后倒伏的麦田

    农业,什么时候能摆脱天灾,大抵就是“人定胜天之时”。

    (二)价格

    近两年,谷贱:玉米价格0.8元/斤,小麦1.1元/斤,大蒜价格0.3元/斤。种什么赔什么,大大打击了农民租地种田的热情,纷纷解除合同,还地与人:不租了,不种了,外出务工去。

    (三)人力

    当前,对土地有情感的,仍然愿意种地的,多是45岁以上的。

    八零后,少小离家,对土地的感情远逊于上一代;待到45岁的一代人老去,土地无人耕种,是不是就会出现土地的大集中?那时,是不是意味农业工人的真正出现?拭目以待。


    05 最美夕阳

    闲看日出、日落,是乡居的一大趣事。为此我每天清晨五点钟准时起床,每天乐此不疲。

    为了看日出、日落,我曾去过大海之边、高山之巅,但仍然觉得家乡的日出与日落最美。不信?且看下图。

    乡间日出 乡间日落
    欢迎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归乡见闻五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rt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