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午,同事的侄子和他老婆带着他们的独生女儿来医院看病。
进的门来,姑侄们一阵寒暄,受了冷落的小姑娘东瞅瞅西看看,趴在电子阅览室窗台上看窗外树枝上的两只小鸟儿对话。
“妮儿,叫老姑!”
小姑娘没反应。
“妮儿……妮儿……”
连叫几声之后,她妈妈快速走过去,拉住她的胳膊:
“快叫老姑……让老姑看看你的牙。”
“起开!起开!……”小姑娘不耐烦地拨拉妈妈的手。
“过来让老姑看看,老姑领咱去找医生……”
“就不叫……就不叫……就不叫……”一直安静的小姑娘暴怒了,一下子跳将起来,跺脚闭眼大声嚷嚷着耍起泼来。
她妈妈讪讪地走回来:
“你看这孩子,就稀罕鸟儿!……”
同事尴尬地站在当地,在孩子的吵闹声中,几个人有一搭无一搭地拉着呱,孩子妈妈反复强调,孩子聪明,爱唱会跳,成绩全班第一,不听话都是被奶奶惯的。说到孩子的优点,脸上是满满的得意。
2
无独有偶,我想起几天前的一件事。
我的朋友来查体,要做妇科彩超,等膀胱充盈的功夫来我办公室讨水喝。
朋友喝着水跟我聊天,让她的小女儿坐在一边拿着ipad看动画片。看着看着,孩子上了瘾,随着故事情节,又笑又叫,看上去挺文静的孩子,嗓门高得吓人。
见朋友对女儿的喧哗无动于衷,我怕影响在期刊阅览室里看书的几位同事,要求孩子声音小点,孩子胆怯地看了我两眼,倒也敛了声。几分钟后,似乎又看得高兴了,笑声由小变大,还不时地叫着妈,给妈妈学动画片的对话。
“囡囡,小点声吧,要不阿姨撵咱走了……”
眉飞色舞的小姑娘顿时不高兴了,赌气地把ipad音量调到最高,整个小楼都被不知名的动画声音笼罩住。
朋友细声细气地哄,用买各种好东东为条件作为交换,无奈倔强的小姑娘怎么也不肯买账,娘儿俩谈判的过程中,七岁的姑娘张开嘴放声大哭,掉了门齿的小嘴和硕大的鼻涕泡,看上去跟头上俏皮的蝴蝶结和身上漂亮的公主裙格外不搭。朋友掏出面巾纸给女儿擦鼻涕,小姑娘哭着把手里的ipad“啪”地摔在地上。
3
一直以来,我们周围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宠爱、娇惯是必然现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这种对子女极度宠爱以至于失去底线的家长大有人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三观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明智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在一路呵护与陪伴的同时给予正确引导,无原则的宠溺是亲子教育的大忌,失去底线的爱可能贻误孩子的终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蓬勃生长的幼苗,充足的营养和适时的浇灌是生长的必要条件,而及时修剪和历经寒暑是成才的重要保证。
“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这句俗语成为很多放任孩子的家长信奉的金科玉律,殊不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树大自然直,是指那些本来就在良性轨道上运行的孩子,一棵树如果根子上长歪了,再怎么长大,也只能是棵歪脖树。
俗话说“树不修长不直,玉不雕不成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4
十年前,刘老师是我家楼上的邻居,是单位出名的脾气暴躁男,宠爱孩子更是名声在外,整个小区都知道,脾气犯了老婆拿他也没辙,唯独在他宝贝闺女面前温顺得像只绵羊。
曾经有一次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刘老师说起唯一一次打孩子的经历。
他的闺女小娟子自小乖巧懂事,活泼可爱,是他们两口子的掌上明珠。在女儿十岁那年,家里丢了十块钱,两人挖地三尺翻箱倒柜地找,在女儿书包里发现一套崭新的口袋漫画书。再三追问,孩子承认这些书是自己偷偷拿了妈妈的钱买来的。刘老师二话不说,一个巴掌呼上去,孩子粉嫩的小脸登时肿了起来,凸起三根怵目惊心的红印子。
“你下手也忒狠了,教育教育就得了……”
“打完了也心疼,可不狠不行啊!”
刘老师吸了一口烟:
“人一旦尝到甜头,下次碰上还会惦记。狠是一个态度,让她知道这是底线,以后再也不敢了。一巴掌打不坏一个孩子,一身毛病能毁掉一个人。女孩子走上下坡路,将来吃亏更大……”
话糙理不糙,刘老师一番话,我竟然无言以对,心里只有一个大写的“服”。
刘老师家的娟子活泼开朗,成绩优异,从小到大一直是人们嘴里“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在几年前博士毕业入职中国社科院做了助教。
还在一味宠溺子女的年轻家长赶快醒醒吧,如娟子般优秀的孩子都曾经挨过父亲的巴掌,如若再执迷不悟继续骄纵下去,恐怕你的孩子真的要上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