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幸福一词是被人们时常提起和谈论的。12年双节前后,央视进行了“你幸福吗”系列采访。朋友一起聚会或聊天的过程中也会时不时的冒出关于幸福的探讨话题。但自从开始工作之后,大家都好像很有默契似得遗忘了这个话题,甚至对幸福二字避之不及。
于我个人而言,幸福二字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我的意识中。不是生活过得多惨,只是我感知幸福的能力逐渐衰弱,近乎麻木的过着每一天的生活。
《幸福的方法》一书中,从西方和东方两个维度合而为一的阐述了我们如何获取幸福的方式。作者将人生分为四种类型:
1、及时行乐型:逃避痛苦,不愿意努力,得过且过。
这种类型的人在我现在的生活中几乎占据了主流。毕业以前那群信誓旦旦的说我绝不会被世界改变,我一定不要活成我讨厌的那种人。但是进入社会之后,生活、工作、环境等带来的压力冲击,最终还是有很多人没能幸免。终于还是活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最终还是跟环境妥协了,曾经的对抗力度越大,妥协后的痛苦也就越大,反弹后的副作用也更大,自我麻痹。
2、忍辱负重型:再痛苦,再困难,也要不断努力,不断的对自己说,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困难很快就会过去的。事实上,大多数的困难不会过去,只是被下一个更大的困难掩盖了锋芒。
3、无助型: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有用的,都没办法幸福,总是在责怪自己,责怪他人,不断的抱怨,但又否定通过行动改变现状。抑郁症患者就是这类型。
4、幸福型:协调好现在和未来的人,享受当下的幸福,也展望未来,并为之努力。
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状态往往在这些类型中来回的跳转,甚至交融出现。很少有人能长期处于某一个特定类型的人生状态中。而幸福与你的生活状态无关,无关乎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时普通的工薪层,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是麻木”
如何培养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沙哈尔认为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是获得幸福感的方式。关于幸福话题的很多讨论中,都提出了相似的观点——“知行合一”。知:觉知、感知;行:行为、体验。设定自己愿意达成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意义的目标,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目标,减少你不得不做的事,增加你喜欢的愿意做的事,且从中找到你的优势和价值,也就是和外界发生链接,就会提升幸福的觉知力。“幸福是快乐并且有意义的,快乐是你的当前利益,意义是你的未来利益。”
幸福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持续的状态,而不是到达终点时短暂心流体验。
本文最后有一章是关于幸福的婚姻的阐述,嗯······,我跳过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详看,寻找保持婚姻幸福的法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