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到断舍离这个概念并没有几天,但是似乎就是一下子被吸引了,像着了迷一样。
这个概念的到来也特别应景:正是商场网购打折都疯狂的时刻,我也是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地被动接受了好多这样的打折信息,在商场和网购上都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和银子。物欲膨胀,内心反而更焦虑烦躁,整个人在浪费时间金钱的愧疚感和抢到打折品的兴奋感之间摇摆,难以平衡。有时候看着衣橱里一些几乎没怎么穿过的衣服,觉得甚是可惜。这种感觉大概很多的女生都觉得熟悉。“食之无味,丢之可惜”,就是这样的感觉。买来的时候要么是为自己臆想了一个需要这种衣服的场合,要么是因为反正打折占便宜的心理。整理衣柜的时候,这一类的衣服都是最棘手的,因为丢的话会觉得可惜,而留下的话估计今后也难得再穿。这种纠结的心情浪费掉了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好心情和好精力。而面对真正喜欢的衣服,选择则简单许多,根本没有纠结的余地和必要。
早上一鼓作气整理了衣柜,清理了很多已经一年没动的衣服准备捐到british heart foundation,把body shop的维e面霜和面膜给了舍友。感觉神清气爽,如释重负。把物品给更需要的人,让它们发挥自身的价值,大概是对物品更好的爱惜吧。然后趁着这股劲,下午一口气看完了《断舍离》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山下英子是一个物品整理师,或者说是房间收拾咨询师。我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职业。在现在这个职业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有趣职业,开始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这个物品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时代,思考物品和我们自己的关系似乎尤为重要,还真是需要物品整理师这么个职业呢,。
断舍离的核心就是通过整理使自己对自己更加了解,从而让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舒适的生活。断舍离不同于普通的整理收纳,它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我。这是一种以自我为关系轴、以此刻当下为时间轴的整理,去思考物品与当下的自己的关系。用“断”和“舍”这样的行动,最终达到'离'的心理状态,不依附于物质,也不被物质所掌控,而是和自己喜欢的物品生活在一起。懂得爱惜物品,也懂得怎么去用物品,去发挥物品自身的价值。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懂得在购买之前就去思考自己和物品的关系。
作者似乎特别钟爱三这个数字,很多想法都被总结为三类。她认为,物品的价值要在这三点中体现: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住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展现它的美感。有三类人会容易在生活中积攒过多不必须的物品: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第三类人是最多的,反思一下,我似乎也属于这种。总是为了未来某个可能需要的场合而去买一种并不适合自己风格的衣服,或者囤积日用品。买在当下,这样的想法在当今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也许更有应用价值,而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反而会给焦虑体质的现代人带来更多迷茫。当然。什么是当下,多长的时间轴算是当下,每个人的概念都不同,而活在属于你自己的时间维度的当下最重要。
我们经常会因为买了不必要的物品才产生愧疚和后悔,这些东西被放入杂物箱里,我们舍不得丢掉,总觉得有一天也许他们会派上用场。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不愿意扔掉东西而对我们内心能量造成的损失。闲散的物品实际上就是愧疚和不安的积累,由忽视和否定而带来的能量损失也许大过所谓的可惜心理。爱惜物品,物尽其用,而不是在已经把物品冷落之后说可惜。这也许才是最好的爱惜物品的方式。正是因为其可惜,才不能为了未来某一天可能会用到而将其无期限的保管,而要把它送到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可惜,使之成为物品循环的原动力。
断舍离不光强调筛选丢弃无用之物或者割舍多余信息,也强调通过精选自己日常使用的东西而从潜意识里提升自我形象和自信心。自己给自己什么样的物品,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希望过上怎样的生活,都会通过我们和物品的关系来体现。从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开始来提升自己,穿合适自己、舒适得体的衣服,尝试听高雅的歌剧,看博物馆看展览,谈论文学艺术和世界,自我形象会在所做的事情中慢慢成长和充盈。不要抱着这样的想法:等我对艺术更懂得时候我再去谈论艺术,等我更成熟优雅的时候我再去穿名牌,把生活的精致变成一种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证明。允许自己去做自己想成为的人会做的事,从而一点点接近自己的期望。
断舍离也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发现变化的自我,选择合适当下的自我的物品。生活,就是选择、再选择的过程。不要去畏惧选择和变化,而要去享受。衣柜里衣服的变化,就可以反映出自己的变化。不要因为“去年这件还老穿,今年就没怎么”'这种想法而焦虑和自我贬低。“物品是自我的投影。好又新鲜,就是最适合当下的自我。”
就像作者所说,断舍离是维持生活状态的工具,也是自我探索的旅程。接触到这样一份新鲜的概念和看待生活的思路,让我今天莫名兴奋。
网友评论